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80后农民大多不会种地
时间:2011-06-20 14:19:37  来源:三农直通车 

80后农民都会玩电脑,但大多不会种田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记者最近(2009年9月18日)在重庆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村务农劳动力断代问题正在慢慢凸显出来。“80后”农民绝大多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他们大多中学毕业就外出务工,对土地缺乏感情,没有基本的农业生产经验,被形容为“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50-60岁年龄段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主力,他们担忧10多年后自己干不动了,田地又该由谁来耕种?

  “80后”农民:“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村1464个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种地,他们要么在外面打工,要么在学校里上学,真正务农的人数用手指头都数得清。”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惠民村支部书记陈世湘告诉记者,这个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下地劳作的场景少之又少。

  惠民村村民易恒兴今年28岁,在一家发电站搞机械维修,每个月有500多元的收入,他说,“我1997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广东打工,农活从来没干过,家里有3.4亩水田,但从没去栽过秧子、打过谷子,现在要问我家的土地在哪里,我都给你指不出来。”

  在永川区朱沱镇,记者与水渡滩村、马道子村的十几位乡村干部和村民座谈,他们数来数去,两个村找不到一个30岁以下会种庄稼的农民。马道子村委会主任周希良说:“种粮不挣钱,所以年青人不愿学农活。”

  “80后”农民因不懂农业生产常识而闹出的笑话并不鲜见。54岁的重庆开县渠口镇剑阁村农民郑友伦告诉记者,现在很多“80后”农民连蒜苗和大葱都分不清楚,“我儿子就不知道稻谷该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收割,他有一次还把地里的麦子当成了韭菜,问我可不可以割回家包饺子吃。”

  重庆市农委研究室主任颜其勇认为,“80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非常普遍,“不仅是‘80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不知道如何种地的也大有人在。”重庆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形容年轻农民对土地的疏离。江津区慈云镇一水村村主任陈仲荣告诉记者,该村2800个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在外务工,“80后”农民几乎没有一个务农的。“很多年轻人常年都在外面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耍个十多天,他们怎么可能晓得稻谷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跟他们说秧苗要经过‘怀胎’、抽穗、扬花这些生长过程才能成熟收割,他们都觉得很惊奇,没想到秧苗居然也要‘怀胎’。”

  “种地苦,种地没前途,傻子才愿意干”

  在涪陵区马武镇副镇长苟敏君看来,“80后”农民不会种地不肯种地是务农效益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在马武镇,我们经过测算发现一个农民工在外地一年的收入等于13个人一年种地的总收入。他一月打工收入都比在农村干一年强,你说他对土地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涪陵区农业局局长徐世伦告诉记者,农民固守在土地上每年要增收100元都是相当困难的,但涪陵区农民基本上每年都可以实现300元的收入增长,这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务输出换来的经济收益。外出务工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对务农要高出很多,这会促使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土地。

  涪陵区马武镇文观村村民唐道桉今年26岁,他告诉记者,他平时就在涪陵城里的建筑工地当泥水匠,每天的能挣70多元,妻子在重庆主城区当保姆,每个月有900多块钱的收入,一家人年均纯收入有10000多块钱。他说:“我家里有13.5亩土地,都是父母在帮着种,每年能收1万多斤谷子,乍听起来挺多的,其实也就能挣个2000多块钱,还没有我和媳妇一个月的薪水多。而且打工年头长了,还有可能升职、加薪,而种地根本不能挣钱,根本没前途,傻子才愿意干呢。”

  记者在和不少“80后”农民座谈时也发现,农业生产艰苦也让他们望而却步。26岁的江津区永兴镇农民李渝庆就告诉记者,“02年夏天稻谷收割时,我试着去担湿谷子,一挑有200多斤,十几挑累下来身子就吃不住了,感觉快散架似的,所以到现在我们家犁田、收割这样的重活都是请的人来干,轻松活都由父母干,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农活。”

  “20年后谁来种地?”

  重庆农区务农劳动力有断代之忧,50-60岁左右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30-40岁之间的农民有一部分会种地,而“80后”农民绝大多数都不会种地了。这也是全国农区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年轻一代农民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务农的一劳动力缺乏,劳动效率降低。”涪陵区马武镇文观大米合作社社长李迎春说,文官大米合作社目前租种了4315亩水田,雇佣劳动力700多人,“我们合作社种粮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2岁左右。合作社要求统一种植良种、统一防治病虫病、统一施有机肥、统一机耕机收等规模种粮,对农民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但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对旋耕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也很不熟悉,远没有年轻人上手那么快。”

  “20年之后等我干不动了,这些土地留给谁来耕种呢?”江津区一水村村民傅思祥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今年61岁的傅思祥租种了村里56亩土地,他感觉现在年轻人天天都想着到城里去打工,都不愿意种地,“农忙时节本村人都请不到一个,如果不从四川合江县或者贵州请人来收割,稻谷八成都要烂在田里了。”在傅思祥看来,种地也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活,原来可能只需要镰刀锄头,现在可要懂得怎么操弄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要知道什么种子是良种,什么农药更有效,这没几年的功夫可干不成。”

  傅思祥说,“等我们这一辈的人真干不动了,而年轻的一辈又接不上茬,那还有谁能种地,谁能给城里人生产粮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