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黄宗良:中国改革如何避免苏联模式弊病
时间:2011-06-17 11:29:30  来源:人民网 
  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推进,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很多是和吸取苏联剧变教训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中国学界对有关苏联的历史、苏联剧变的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和中国的政治思潮有关,也和对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的发展前景的不同看法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苏联剧变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澄清和总结,对于树立正确的看待中国问题的看法是有好处的。

  “轻”与“重”要有度,过度就要出问题

  苏联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姓“社”或者姓“资”的问题,也不是左倾或者右倾的问题,而是“度”的把握问题,过度就要出问题。我曾经将苏联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归纳为“八重八轻”:重政治轻经济,重工轻农,重重工、轻轻工,重军工轻民用,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国家和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发展前期,这样的发展战略对于改变苏联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局面、打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抵御战争威胁、赶超资本主义强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它颠倒了政治与经济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位置,过分夸大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有时实际上把巩固政治权力当成“第一要务”;过分强调权力的集中,而忽视民生和民主,使得权力在民主不充分的条件下被异化为个人、小集团或权贵阶层的权力,缺乏
监督和制约,这就容易导致党和国家的性质异变。

  苏联模式对于中国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实际上在这个模式形成过程中就开始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期,联共(布)通过高度集中原则的共产国际推行布尔什维克化,就已把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强加于中共和中国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曾把苏共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的学习苏联的高潮。这个学习,既取得过重大成就,也有不少失误。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的照搬照抄的毛病。

  但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并不是照搬苏联的。一没有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二没有沿用苏维埃的构成形式,而是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有利于应对紧张政局;四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中共的实践经验,确立了富有创造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坚持这些制度,可见其生命力。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前,党政不分、干部实际存在的终身制,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不完善,个人集权等苏联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同样存在。此外,在城乡关系(二元经济结构),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位置的摆法,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等方面,从理论到实际执行的方针、政策,都不同程度地类似苏联模式。

  从中苏两党出现分歧和开始大论战以后,中共由国际反修到国内防修,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背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造成“文化大革命”长期的、全局性的“左”倾严重错误,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际上反修、国内开展“文化大革命”中,在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方面,在用“政治”、“革命”、“阶级斗争”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方面,中国不仅没有走出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比苏联走得更远,也更加理论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革除苏联模式弊端的过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时期的革除曾经深刻影响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苏联模式的弊端的过程。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个月就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国家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要重新思考体制问题。在苏联解体前夕,邓小平又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里把苏联模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的关系完全点明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正是我国从苏联模式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很多都和我们吸取苏联剧变的教训有密切联系。首先从政治上来讲,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干部问题解决不好,是苏联模式最要害的地方。中国的改革抓住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改革可以说,已经有一个新的起点了。其次,从经济体制来看,我们有两方面和苏联模式不一样,一是我们不再强调计划和指令,而讲市场经济,当然这种市场经济也是受宏观调控约束的。二是我们不再是单一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竞争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再次,从文化上来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已经和当年的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自由度和苏联时代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和苏联经验不同的一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国的社会主义,是封闭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在孤岛上来搞的,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来处理。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重要的一条。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

  吸取苏联教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制度设计者的目标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它们消极的内容排除出去。但社会实际往往比理论和理想要复杂很多。问题在于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把苏联模式当成正宗的社会主义,喜欢专权,不喜欢民主;另一些人则把西方式的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视为经济运行的常规,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不公视为社会发展的常态。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不可小视的市场。另一方面,执政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健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临的任务首先是解决13亿多民众的温饱问题,不能不强调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突出经济发展速度,“效率优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平衡问题就显现出来。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世界公认的辉煌成绩的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消耗、浪费过大,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少数干部腐败堕落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苏联模式弊病的深远影响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反映。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十字路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如果搞得好,中国可以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社会发展模式。如果搞不好,可能就面临失败的结局。不过积极的力量在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能说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就看努力的程度,看我们的智慧,看我们是否认真执行十七大和几次中央全会决定的方针、政策,是否不动摇地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苏联的教训对于改革的借鉴意义在于,一定要明确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改革朝什么方向走才比较正确、比较稳妥。中国改革和发展向何处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要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脑子里时刻不忘发扬民主、改善民生,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民论坛记者杜美丽采访整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