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出台并将公开发布,该规划明确我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将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大格局”,在中西部培育新城市群,促进人口逐步地、自愿地、有序地转移到收入高、就业高、就业多的城市化地区。(6月9日京华时报)
从国家总体规划来看,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划分,一定是好处多多。据专家称,此规划有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促进人口进城。但是,以一个农村人的普通视角来看,促“人口进城”,只是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现阶段并不宜“立即执行”。
目前,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快,地越占越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标榜“特大城市”、“国际大都市”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被市民”。而当他们“被市民”之后,城市的容纳和承受能力有限,如水、电、气、暖、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就很容易引发“城市病”,带来就业、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此前,针对北京市重新修整规划,著名评论家刘洪波就发表评论《北京是否要装一亿人》,表示了对北京修整规划做大人口规模的担忧。如今,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指导下,会不会在全国掀起一场城市建设比、学、赶、超“大跃进”?
促进“人口进城”,首先要考虑好人口进城以后的事情——他们的就业如何落实,住房如何解决,生活如何改善,污染如何治理,治安如何加强……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考虑好配套好,暂时还是让农民生活在农村比较好,毕竟农民在农村还有一份“天然保险”——土地,可以为社会发展解决很多矛盾。
即便今后条件允许,“人口进城”得到实施,在加强城市群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广大的农村,让农村沦陷,成为新的荒漠。农村是广阔的天地,保持城乡“二元结构”,既能为城市呼吸到“新鲜空气”,也能为更多游子找到内心安宁的家园。所以,目前当务之急不是促进“人口进城”,而是考虑如何建设新农村,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让离不开土地那一部分人生活质量更高,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