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坤:未来二十年60%城市化率演绎中国城市时代
时间:2011-06-09 10:34: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有19亿亩耕地,中国国民每年需要8亿吨粮食,这需要4000万劳动力就可以完成,而目前中国乡村从业人员总数高达4.99亿人,4000万与4.99亿的落差困惑着一个庞大的人群,同时也困惑着我们这个已经迈入21世纪的国度。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他们将流向何方?
专家认为——唯一的途径是非农产业和城市。
有专家预言,未来20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会有8亿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这听起来似乎接近神话,因为目下中国的农民还徘徊在近8个亿,二十年弹指一瞬,就会日月换新天了吗?然而,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有一个预测结果日前已被专家们所明确——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与200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城市化率37.66%相比,这意味着今后每年城市化率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显而易见,中国的“城市时代”已然来临。
争端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城市化”进程存在于业界的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学界与政策层各持己见。学界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着重于大、中、小城市格局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放在把握整体面的平衡上;而政策层则认为城市化进程应更侧重于“农民的进城问题”,即需大力发展小城镇。在这两种观点的推动下,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即1998年以来大力提倡的“小城镇大战略”和最近一两年平地刮起的城市“做大做强”风。时至今日,外界对于这样“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已显得麻木,但并未改变这两种声音的吵嚷与对立。
面对这样的争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的最新观点,朱铁臻提出,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的城市化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绝不应该陷入“大”“小”之争当中,更不应该人为地控制某一类型城市的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现有条件,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都不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
声讨
而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方蜂拥而起的城市竞赛、展现给大众的“千城一面”与朱铁臻理想的“城市化”相去甚远,为此理论界呼声一片。
朱铁臻鲜明的提出,“城市化”的发展应根据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市场的现有条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苗助长”,更要避开“面子工程”和盲目攀比的误区。而“城市化”绝不应是个单纯追求规模的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应与城市所产生的效益相适应,最好能使其保持在规模与效益成正比的情况下。与其他专家认识不同的是,朱铁臻提出过去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措施本身就是陷入了误区,其实中国的大城市依然具有发展空间。当然,面对记者朱铁臻亦大声疾呼:绝不能盲目搞“城市化”,要搞一定要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搞!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单纯的人口聚集,并不是“城市化”所要做的事情,变“人口”为“人口资源”,才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则进一步指出“城市化”最重要的不是仅让城市漂亮了、街道整齐了、基础设施完善了,而是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让工业企业退出核心街区,从而带动城市核心地区的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商务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部长李善同也直斥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先有“城”后有“市”现象,她指出这无疑是一种误区,通常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升级”,在不考虑客观因素的条件下发起的造“城”运动的直接后果。
论“见”
然而对于未来二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势头,朱铁臻专家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他解释道,按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来讲,当城市化率上升到30%以上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就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学界通常认为,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是城市化率由30%向70%增长的过程中。而目前,按最新统计数字——2001年的城市化率37.66%来说,早已高于30%这一界点,据此,可以预计,与以往相比,今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此,专家李善同则表现的持重一些,“虽然从理论上讲,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但由于现实因素的种种制约,今后二十年,城市化进程的整体走势仍趋于稳健,大约每年仍会保持1个多百分点的增长。”李善同向记者抛出了她的“城市能力”理论,所谓“城市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组成,包括人口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聚集程度等。李善同指出,目前“城市能力”决定着城市可能达到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今后亦然。
在今后二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这一问题上,朱铁臻指出,“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很可能成为今后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即以大城市为核心带动一个地区,在地区的发展中形成一个城市群,城与城之间由隔离带分割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城市圈”,在城市圈中,周边中小城市受到大城市的辐射,大城市又从中小城市得到供给与支持。当然,这中间要注意一个环节,要特别保持城市群落中每个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才能使整体格局灵活而有生命力。而且尽量依靠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来自然的配置资源,而尽量减少行政的、人为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还需避免“以大吞小”的现象,已经有很多现实存在的例子表明,大城市无限向外扩展式的发展并不是合理可行的,如北京市的发展有如“摊烧饼”,整个城市显的庞大而乏力。李善同对未来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定位简明扼要:将有可能以“城镇化”为主导思路,逐渐加入学界所提出的“城市化”的内涵。
对于政策面将有的动作,李善同指出,政策方已意识到要将“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放在“土地制度”上,这涉及到两个方面:农民进城后空置出的土地如何处理;城市逐步发展后周边原有的农用土地如何转型。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专家陈淮则建议,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要做的关键是规划,并且要建立一个优化的城市经济系统,要使城市经济发展有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氛围和制度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最好有民营经济的大量参与。
然而,今后二十年政策面究竟会走什么样的路径?
记者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获得了一个消息,据有关方透漏,全国“第四届城市工作会议”将在明年初召开,这将是继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二十年内再次召开的主题围绕城市的一次盛会,它将勾画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细致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