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000立方米——这是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然而,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紧缺程度已逼近极限。
随着气温的升高、夏季的到来,用水难的问题在这个有着19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正变得越发突出。
通州——距北京著名CBD不过20多公里的地方,在夏季用水高峰时段,这里的很多住户家里的水流会变得像筷子一般细。
对住在这个区的居民蒲明泽来讲,在夜里十一二点洗个囫囵澡,也成了家常便饭。因为只有那时,他家的热水器才能痛快出水。对此,有关部门的答复通常为“供水量不足,导致水压减小,他们也无能为力”。
在用水紧张情况最严重的通州西北部,这里的居民甚至将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喻成“上甘岭”——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时的一场著名战役,在这场艰苦与惨烈的战役中,中国军人极度缺水。
近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一则消息让象蒲明泽一样“为水所困”的北京人充满了期待。这则消息称:今年北京将投资30亿元,用于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和改造,预计今夏市区最高日供水量将达到297万立方米,迫近城市供水能力临界点,刷新百年供水史上的最高纪录。
和国际标准相比,中国整体而言也是缺水国度——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立方米。据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分析,在中国所有缺水的大城市中,北京排名“垫底”的原因也是多重的。
自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干旱期,除2008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两成外,其余10年的降雨量都比多年平均量少了130毫米,甚至更多。按照北京市民用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现有蓄水量10.5亿立方米计算,10年里北京差不多少降水20个“密云水库”。
另一组数字显示,北京的大生活用水量由1988年的6.4亿立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14.7亿立方米。大生活用水涉及机关、学校、医院、宾馆、饭店,以及餐饮、娱乐、游泳池等用水。此外、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店、洗浴中心等用水也统计在生活用水之内。
“人均”二字将水困的罪魁祸首指向了人口的快速膨胀。粗略统计,作为京城CBD的“后花园”,过去一年多,通州人口从109万人扩容至130万人,日供水量从6万立方米增长至8万立方米。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提前10年突破总体规划中的“红线”。
为此,北京不得不下大力气寻找水源。目前维系首都人口的水资源,2/3来自地下水,四块应急水源地本应遵循开采两年、涵养三年的原则,但现在却不得不每年都在动用。
水问题专家王建表示,很多地下水历经千百万年形成,一般作为战备水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但北京已提前支取,把子子孙孙的水都用上了。在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与此同时,北京还想尽办法拓展水资源渠道,包括鼓励使用再生水、引入市场机制从周边省份调水、补贴资金让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居民改种节水型作物……即使这样想方设法新增水资源供给,依然会很快地被新增人口“吞噬”。
为了应对资源短缺,北京也开始运用市场等手段调控人口发展速度,谋划有关交通建设、就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同时下大力气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根据市情和水情特点,北京市还确定了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量为三条控制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将与各级政府的年度业绩挂钩。
最“渴”的北京为了节水,今后也将不再审批高档洗浴场所项目,滑雪场等行业今后也都要纳入规范。从今年起,这个城市的居民节约用水,不光给自家节省水费,还可以为小区的节水考试是否合格助一臂之力,甚至可以获得专款专用的奖励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