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编者按
时间:2011-06-08 15:31:21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吕程平 

这是一个“旱化”的时代,从由冬至春的华北旱情到不断蔓延中的长江中下游大旱,赤野千里的图景似乎从来不愿远离我们的国度。然而,在媒体长篇累牍地聚焦湘鄂农区干旱升级的同时,镶嵌在广袤旱区中的城市水资源紧张却似乎是被有意无意忽视的话题。

几天前,一则新闻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北京成中国最渴大城市,水资源紧缺逼近极限”。文中指出人均1000立方米是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而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紧缺程度已逼近极限。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检索一下就会发现,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两年类似的“新闻”就会改头换面曝出一回。只不过在如所有的突发事件一样吸引了十足的眼球之后,又很快被遗忘,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等待着下一个周期。

那么北京的水资源状况究竟怎样呢?我们不妨做个历史回顾。在元朝时,北京水资源人均5300立方米,清朝末年人均3600立方米,1949年人均1800立方米。到1970年人均仍有500多立方米。由于北京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量的减少,近年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然而城市规模却不断扩大,人口激增,用水量数十倍增长,实际年均用水量约下降到了36亿立方米。2007年,就已超过了北京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导致北京变成了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特大城市。

面对如此种种,我们恐怕不能再伴着新闻式运作有规律地“激动—平静—再激动”了,而要思考我们城市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本身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编辑制作了这个专题,其中有对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水资源现状的记录、对成因的探讨和对可资借鉴经验的介绍。所选的有些文章可能并非是全新的,但却是仍然说明问题和揭示一定道理的。道理就是那么多,选择“忘记和忽视”,还是选择“警醒和反思”,则决定着我们明天的命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