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优化能源结构是“十二五”规划战略布局的关键
时间:2011-03-01 15:02:0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马跃成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我国的长期战略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只有五六个省份将“十二五”经济增速指标定在10%以下,其他的基本上都超过了10%,有相当一部分省制定了经济翻番的目标。张平透露,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 “十二五”能源总量大概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实在难以支撑经济翻番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决定我国能源需求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收入持续增长,购买力持续提高,居民生活改善,使汽车、住房等市场持续扩大,也带动了相关高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有2.5吨标准煤,还没有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我国的GDP总量与日本接近,但能耗却是日本的4.6倍。如果不对现有的能源消耗方式进行改变,我国的人均用能水平如果达到日本或者美国的水平,就会消耗掉全球80%的能源,这是很危险的。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缓慢。据媒体报道,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0.95吨标准煤,30年间下降了14.73吨标准煤,年均下降8.8%。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明显变缓,在2003年还出现了回升的态势。按照汇率法计算,我国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2年,我国1亿美元GDP约消耗的能源分别是日本的4.48倍、德国的5.43倍、美国的2.86倍、巴西的3.27倍,甚至是印度的1.3倍。
跨入本世纪以来,中国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长,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电力产量在生产总量一直是高歌猛进,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或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在1月19日“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预测,如果我国能源消费保持本世纪以来平均8.9%的增速,则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达近80亿吨标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即使我们能够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在2020年之后,我国的能源消费也将占世界的30%以上。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2010年10月在国网能源研究院主办的“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上就表示,“现在我国年人均能耗水平只有2.5吨标准煤,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长测算,如果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可能接近或超过70亿吨标准煤。”江冰说,这对世界是灾难性的。因此,实行总量控制,要坚决建设节能型国家,是“十二五”期间乃至“十三五”、“十四五”长期的战略选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中央已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未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作为约束性指标。张平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今后能源工作的重大战略,重点是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压缩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关键环节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1月份完成了一份“十二五”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初稿,其中涉及到钢铁、石化等九个重点行业的布局导向和结构调整问题。据悉,除了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外,钢铁、有色等产业布局将会给以说明。一位有色专家表示,“有一些产业,比如铝业基地,向资源、能源丰富的西部转移,将是一个趋势,中东部的基地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正司级巡视员熊必琳此前指出,重大项目是结合生产力布局来考虑的,像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这些重大产业项目在生产力布局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基地的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对资源、能源供给等外部条件都有一定要求,比如钢铁,有一半以上铁矿石是依赖进口的,因此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这些产业对能源、资源需求的要求和特点。”


一位地方发改委人士表示,产能过剩行业在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新的项目审批会谨慎,同时这也警示地方一些项目不能盲目发展。实际上,受上述规划编制的影响,部分行业的布局或将面临洗牌。以钢铁为例,今后五年对钢铁行业,已经提出加快沿海基地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具体是“加快沿海、沿江适度、内陆转移”。


工信部日前在长春市召开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会议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产业等“十二五”规划草案进行了讨论。根据会议透露的五大行业规划内容, “十二五”时期,石化工业方面,要通过实施烯烃重大工程、高端化工产品创新工程、化肥农药结构调整工程、危化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建设化工园区,引导煤化工有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变强。


钢铁工业方面,要通过完善行业管理、落实产业政策、健全标准体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极发展短缺关键品种,全面提高钢材实物质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力争“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高。


有色金属工业方面,要严格控制冶炼产能过快增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鼓励煤、电、铝跨行业重组。要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再生金属回收,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在优势地区打造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工程。力争到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总体实力跃升至世界前列,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建材方面,要严格控制总量,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推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保温隔热等新型建材。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建材生产服务业。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全面提高建材产品生产领域内的能效水平,重点推进以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墙体材料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思路已经清晰,除了通过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加快推进新能源等满足能源增量的方式外,还将在节能增效等“减量”上下工夫。事实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单位GDP能耗、实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重要手段。


发展清洁能源依然任重道远


吴吟表示,低碳化是“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十二五”期间,要优化发展煤炭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优化煤炭产能结构,重点支持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此外,要大力发展天然气。加强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强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渠道建设,扩大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规模。适时调整天然气利用政策,鼓励以气代油。


我国当前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国家能源战略观念开始从以能源保障供给为主向以能源的消费调控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向绿色、多元、低碳化多种能源形式转变;从过度依赖国内能源供应向立足国内,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从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的融合协调转变。


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到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预计,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40到42亿度标准煤,42亿吨基本体现了“15%”和“40%—45%”的双目标要求,如果进一步强化节能的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数字可以控制在40亿吨以内,这将对“十三五”期间完成双目标打下很好的基础。


对于电力行业而言,到2015年底电力装机的规划目标预计将超过14亿千瓦。此外,转变电力发展方式、调整电力结构及消费结构、加速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开发,都将成为电力“十二五”的繁重任务。


江冰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包括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展,积极有序做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


国家能源局称,预计到2015年,常规水电、核电的发展规模可分别达到2.5亿千瓦、3900万千瓦,在一次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风电行业初步确定到2015年实现装机目标为9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行业初步确定到2015年实现装机目标为5GW,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占一次能源的消费由现在的0.8%达到接近2.6%左右,规模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


事实上,清洁能源在成本、技术上,对传统能源的替代都还是非常有限的。一味地以提高能源供应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办法也是不可持续的,节能增效绝不能放松。


去年6月1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介绍,国家能源战略理念将发生大转变,从偏重保障供给为主,向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转变。最近,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谈到“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指出,“十二五”期间的能源发展思路要把保障能源供应放在首位,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