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的一则关于“逆城市化真伪”的新闻,引发人们的热议与担忧。但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我国城市化的研究与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表明,“逆城市化真伪”较之于“城市化真伪”而言,是小巫见大巫。
这是一组可资对照的城市化率数据,即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得出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高达44.9%,而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按非农户籍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得出的数据则显示,2007年的城市化率只有32.93%。笔者所关注的除了数据计算方法的差异外,更加关注两者相差竟达11.97%,因为这涉及的人口达到了约1.5亿人之多,也就是说这些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生活在城镇,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之中,然而,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却游离在城市之外。在2009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我们将其称之为“被城市化”、“半城市化”或“灰色城市化”,也有学者认为称之“伪城市化”更为合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农民工进城后,能够转为城镇户籍的比例仅为1.7%,也就是说98%以上的农民工被“伪城市化”。
这些被“伪城市化”的人们在我们所谓的城里人身边随处可见,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保姆、保洁员、送报员、快递员、保安员等等,城里人经常最爱叫他们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对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城市、乃至中国的城市化是最强大的推动力,正如京汉集团董事局主席田汉所言“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城市将会瘫痪”!
然而,尽管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与实践从未停止过,但悬在农民头上的户籍制度这把“达魔克利斯剑”,仍是大量“伪城市化”农民工长期难以融入城市的罪魁祸首。此外,各城市政府忽视广泛就业和全体公民利益最大化、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长和所谓的高城市化率指标的做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在浙江只有20.4%的在浙农民工希望获得城市户籍,而40.3%的农民工不想转为非农户口。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意识到了城市化所引发的土地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难以融入城市,时刻为自己保留这唯一的退路。这可能也是农民工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真实反映。
由此可见,这些被“伪城市化”的农民工仅仅是推进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廉价”劳动力,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因此,他们就理所当然地难以融入城市,理所当然地被“伪城市化”,理所当然地低消费能力,理所当然地要留住那唯一能够给他们带来保障和希望的土地,中国经济也理所当然地没有真正带来内需的增长,中国的城市化也理所当然地不是人、家庭和土地的全面城市化。
笔者期盼“伪城市化”问题能引起各方的重视与关注,并在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中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