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热点前瞻沙龙16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多位学者表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红利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应发挥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动力作用。此外,还需完善一体化合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城市群发展。
当天举行的热点前瞻沙龙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新创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城镇化到城市群”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在发言中表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4%左右。李铁指出,中国的城镇化红利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李铁表示:“东亚国家跟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城镇化进程非常长,东亚城镇化速度非常快。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依赖于内需拉动,是靠城镇化拉动。做了比较,我们更坚定中国城镇化的红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李铁还提到,城镇化还会拉动消费增长,增加就业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他预测,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要从44%提高到70%,这意味着中国仍将有15-20年的城镇化红利期。
针对中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进展慢、联系薄弱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建议,以城市群合作协议为根基,完善一体化合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群加快发展。
倪鹏飞称:“未来在机制层面怎么推动城市群发展,三个机制:第一是上级对城市群的激励机制;第二个是转移支付;第三个机制就是组织保障机制,要成立一个决策的机制、协调的机制,具体的执行机制。”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发言中还建议,应尽快确立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任泽平表示:“第一,必须深刻地认识都市圈城市群,比小城镇更节约土地,更节约资源,更有效率,更符合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确立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思路,要促进人口、土地等各种要素自由充分地流动,这需要我们推动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比如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制度、社保、跨省换地等等一系列改革。第三个大力实施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人流入的地方要给它供地,人流出的地方,要减少供地。第四是优化人的空间布局。第五是发展轨道交通。最后要打造国际化的大都市,增强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