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医疗信息互通不畅:表面是技术难题,实质是利益博弈
时间:2018-09-29 12:56:2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陈作兵 
       相信很多人在看病时一定碰到过这个现象:换院就诊时,接诊医生草草地看下先前其他医院的检查报告或者影像资料,然后说,为了进一步诊断病情,这些检查必须要在本院重新检查一次,先前外院的检查报告只作为参考。很多病人要重复进行抽血化验、CT或者核磁共振等检查。几乎同个时间段内进行同项检查,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不说,多次的重复检查会否耽误病情、病人会否造成二度医源性损伤等问题,广受关注。

  此前,国家的卫生行政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多次提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并且将其作为考核医疗结构的重要指标。但是,该制度实行起来却有很大阻力,这些阻力大多来自各级不同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理由主要是:病情在不断变化,昨天的结果能反映今天的病情吗?万一其他医院的检查质量差错,其结果谁来承担?CT、B超,光几张片子能行吗?动态的影像学数据,对方医院传不过来。

  互联网既然已经改变了医疗模式,那么,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为何还会这么难?在医疗机构给出的这些阻力因素背后,是否隐藏了其他理由?中央提倡的“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什么在医疗领域、不同医院之间,信息互通常常跑到“断头路”上?

  我国的医疗机构大多是非盈利性的公立医疗机构,其正常的运转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医药分家,药物零差价已经砍掉了医院30%左右的利润,随之,检查就成了很多医院的主要盈利点之一。检查费用,检查耗材差价,是检查盈利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大面积推广第三方检测,让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互认,那么,有可能对许多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不能流通和互认,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损害了病人的健康权。分级诊疗,建立每位公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在主张和倡导,实行困难,导致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间无法互通,其实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的博弈问题,其根源在于医疗费用的支付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医疗支付制度普遍还是按照服务和项目支付,就是医院提供了多少服务、做了多少检查,就支付给医院多少费用。此支付制度的最大弊病就是刺激医疗需求,造成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疗费用的支付制度指挥棒,决定医疗模式的发展。美国GDP的20%左右都投入到了医疗中,美国的医疗费用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排名世界第一。但是,美国的医疗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国的人均寿命在全世界只排到17位左右,过度医疗、医疗资源浪费问题,在美国非常严重。美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逐渐在改变医疗费用支付模式,如改成按照单病种支付,同一种疾病实行“包干制”,保险公司支付固定医疗费用,或由患者所在集团,集团内的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社区保健中诊治,按照人头支付。这些方式,都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健康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要确保每一分医疗支出都用在刀口上。

     (作者系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