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9 12:40:33
来源:新京报 作者:马涤明
这都什么年代了,吃水还用“水票”和肩挑?
据中国之声报道,1993年平凉市的“两通两达旧城改造工程”将六百多户人家暂时安置在西三里塬小区,这一安置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居民每天的生活用水需肩挑手提,凭着“水票”担回家。这让他们不理解:负责给市政供水的水站就在小区隔壁,过一条马路就是,为何这小区就通不上水呢?
没有自来水,要喝水只能靠居民去供水站用担子挑,每次还要“交一张面值一角钱的‘水票’”,很难想象这是平凉六百多户人家20多年来的遭遇。对于涉事小区20多年没有自来水事件,有几重疑问待解。
首先,居民小区距离供水站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为什么自来水管道可以通到供水点,却进不了居民家中”?
对此,有关部门拿出当地湿陷性黄土的土质作挡箭牌,认为按照国家2009年发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GB50025-2004),该小区土质是湿陷性黄土,遇水即化,不具备安装自来水管道的条件。
国家的标准自然需要遵守,为居民供水的安全隐患也值得考量,可当地居民并不接受这个解释,问题在于当地600多户人家中,有90多户早就在多年前通上了自来水。当地有关部门认为,当年安装这些自来水管道时,规范文件还没下来,现在既然有了文件就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这番解释看似“滴水不漏”,却难逃民众“推脱责任、不作为”的指责。
别的不说,当年有关部门将居民安置在此时,对当地土质情况是否有所了解?将居民安置在这种区域,是否合理?对此当地有关方面需要给出更明晰的交代。
其次,几年前有90多户人家出钱安装了自来水,按照有关部门的解释,“已经安装的自来水管道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这种安全隐患,当地有无应对措施?
据报道,在2005年,因为发生渗漏,导致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的居民楼部分垮塌。当地显然不能等居民楼再度发生垮塌,给居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才有所作为。
其实,有些问题不能解决,关键问题未必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而在于当地有关部门是否真正把民众利益放在了首位。
同样饮水难的事,在甘肃其他地方也曾发生。据报道,秦安县2013年就把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列入“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称“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作民心工程来抓”。然而,引水工程建成3年却不通水,民众向上反映、国务院督查组督办后,仅30个小时就通水了。
上级过问,地方才重视,问题很快解决,如此处理模式,让涉事部门摆出的“客观原因”真实性难免受到质疑。
不管是秦安县的“3年不通水”,还是平凉市的“居民挑水20多年”,之所以得不到“高度重视”,实质问题是一种“底层困境”。而这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俯下身去,打通“责任管道”,秉持民生本位和问题导向,尽早解决当地民生“痛点”,让居民饮水难题早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