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顾问、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亲历改革——中国经济50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称自己赶上了三个第一届,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改革开放后第一届硕士和第一届博士。作为中国经济学家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他亲身经历了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回顾历史,他说这四十年超出当事人的所有预料。
全文如下:
我们这一代人,实际上很有意思。生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都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后来又去插队。插队的经历、农村工厂基层当兵的经验,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但你突然发现,怎么这个现实跟你原先所说的东西差距如此之大呢?换言之,我们的经济学在很大一个程度上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是肚子饿的,是饿出来的。
发现这个不对呀,一定有什么问题,怎么吃不上饭啊,一个个地想办法去搞饭吃,才突然发现,这是最现实的。我们说中国改革是这么出来的,它并不是说是有一个理论先导,说是有什么什么东西,而是大家发现这个体制走到这个地儿,经过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崩溃的边缘还不是经济崩溃,是肚子都要崩溃了。
那么才是说传统体制我们不能走了,但是新体制是什么,没人知道,所以小平同志很伟大,说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真正大胆的是中国的改革经验不是哪个人设计出来的,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
你看小岗村农民,他饿肚子没有办法了,才有冒着生命危险的那么一个手印,说是我们准备把地分了,如果说出现什么问题,砍头坐牢,那么请你把我孩子抚养到18岁,然后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地分了。其实这样一种案例是比比皆是,我想当时无论在高层还是无论在基层,大家都意识到这个体制是没法再维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必须得改革,尽管我们不知道改革目标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那个穷至少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改革的全部动力,它不是有一个什么设计目标规划出来,是在这个过程中间逐渐获得的目标。
当农民联产承包了,粮食打出来了,然后粮食卖了就有了货币收入,有了货币收入,受工业化的规律,一定要去投资工业,就有了乡镇企业。有了乡镇企业,一定跟城里的国营工业还得竞争,乡镇企业就进城了,那么企业就得改,否则它就搞不下去了,这就要求松绑,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国有企业根据乡镇企业的农村经验承包制,后来用承包制,只负盈不负亏,没有长期行为,这才走上了股份制。走上了股份制,还是说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咱们只能在增量部分然后来股份一下,存量部分还是应该留在那儿,这就成了同股不同权,后来就变成这个世纪的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就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差异。那么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它是问题导向的,它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样一个来检验的,而不是靠什么。
你说我们这些人,实际上说是如果在国有企业工作,实际上事实就是在总结这些经验,然后是在推广。体改委最重要的有一个部门叫试点司,试点司就在全国选出各种各样的试点,然后去看看它的经验,然后如果它成功了,那么这个经验能不能总结出向其它地方去推广。如果失败了,那就失败了吧,那么我们再试试别的吧。
于是你像是我们的温州经验,苏南的经验,这都是试验出来的。说中国改革在一开始它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间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发扬光大。那么这个经验现在流传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什么自贸区,或者是什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是这个,这是我们当年在80年代体改委做出来的事,就是广泛地提供试点,提供样板,然后来看看试验的结果怎么样,试验中间能不能总结出经验,向其它地方复制推广。
原先都不是有先入为主的框框的,他是活生生在经验中间提炼上升出来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验是从实际出发,然后上升成理论,上升成经验,然后再复制到,回到实践中间去,这个过程现在还在进行,这个过程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还没有彻底升成理论,还没有变成教科书上的,所以中国改革依然还是一个鲜活的事实,需要经济学家去总结、去上升它。
所以有人经常说它,谁能把中国经验总结成理论,谁就能拿到诺贝尔奖了。13亿人口的伟大变革中间,没有发生过大的动荡,没有发生过经济的大幅下落,没有发生人们群众生活的急剧恶化,这个是在全世界非常罕见的,而且它更重要的是一茬接着一茬,改革在持续推进,天天都在谈改革,天天都说要改革。那么这个也是全球是绝无仅有的。(信息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