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风起云涌,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建设,采取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并举”等措施,采用“项目促发展”、“项目大会战”等方法,对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助力器”、“加油站”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速度,有利于尽快做强做大;二是调动了政府各个部门参与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释放其最大能量,有益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强化了政府各个部门建设管理城市的意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也应当看到,实施“齐抓并举”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赶鸭子上架。政府各个部门原本是从管理、经营、发展地方的需要,按不同的职能、任务、性质进行划分设置的。实施“齐抓并举”的措施以后,原本没有城镇建设和管理任务、职责和能力的部门和机构,也被调动起来并承担了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诸如:旅游、文化、宗教、档案管理等部门和机构,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很强,而且还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特点。如果这些非“城建口”的部门和机构,承担起了城镇化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相当于让他们涉足一个近乎全新的行业,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这样不但会冒着“撂荒”自身业务的风险,而且还得一切从头学起,要由“外行”变“内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等才能开展工作,消耗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这些部门并不熟悉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和管理的细小环节,容易造成建而不精,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隐患。
第二,好大喜功。实施“齐抓并举”的措施,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部门之间为了“争面子”、“抢第一”进行公开或暗地里竞争和比赛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为了完成“政绩”、“面子”、“形象”工程,大家纷纷开足“马力”,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负荷”运转。竞争和比赛是好事,但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不仅有其内在的工艺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周期性,片面地为了“争面子”、“抢第一”而赶进度“抢”出来的工程,容易忽视施工工艺要求,从而可能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有些城镇道路等基础设施,使用不久就出现了塌陷、开裂直至大面积的垮塌等现象,大多是因为赶工期、抢进度忽略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造成的。
第三,虎头蛇尾。实施“齐抓并举”的措施,大搞基本建设,各部门和机构出于对“城建口”业务不精熟、不知晓,极易出现工程的图纸资料、施工管理情况、工程隐蔽资料、施工验收情况等资料不及时移交相应的职能部门的状况;有些即便是移交了,也会出现“缺胳膊少腿”的情况。更有甚者,有的部门和机构,工程完工就认为是大功告成,对工程的后续质量跟踪、养护和管理,则是敷衍、推诿和扯皮,给工程日后的管理、养护、维修带来许多不便。据说有个城市,刚刚完工的下水道就出现了淤塞情况,养护部门找到原来负责修建的部门,因为没有了施工图纸资料(或者因为临时变更了施工未下达变更图纸)竟然出现了谁也说不清楚下水道出水口在哪儿的情况。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城镇化进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及时给予修正,才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