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治局会议:最重要的一只靴子落地 政策转向确认
时间:2018-08-01 08:35:31  来源:智谷趋势 

  1

  最重要的一只靴子落地,政策转向得到确认。

  一个月来,从市场猜测,到多个中央部委异于常态的动作,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转调,最终,在今天的政治局会议上得以确认。

  此外,会议新闻通稿出现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

  “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往常的表述是“遏制过快上涨”。“过快”二字的去掉,表明高层对房地产的态度有了新变化:不许房价涨,哪怕慢慢涨也不行。

  每年7月的政治局,总是受人关注,它是中国经济的年中大考,总结上半年的走势,拟定下半年的方略,许多重大调整往往在此刻出台。

  今年异于往常之处在于,中国经济遭遇一系列意外,比如贸易战冲击,P2P连环爆雷,实体经济供血不足,就业隐患也若隐若现。

  今天的会议新闻通稿,罕见出现了“稳中有变”一词。

  经济遇如此挑战,决策层怎会坐视不管,怎会不放水刺激?这是历史惯例,以及历史惯例所形成的中国逻辑。

  因此,市场早有声音早有猜测,因去杠杆而收缩的经济政策会发生调整,大胆者更喊出又一轮放水又一轮宽松将至。

  2

  政策调整了什么?确认了什么?一切都藏在新闻通稿中。

  但中国90%的人读不懂。

  官方文体,每个字都认识,但不知道真实含义。这是官方文字博大精深之处。

  这1703个字,说它影响千万级的企业、亿级的人口、万亿级的资金,恐怕不为过。

  读懂官方通稿最好的方法,是对比法,看看同一政策、同一领域,这次和上次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一字千钧,不会随意变动。差别,即真相。

  具体来看看有哪些调整。

  3

  首先,宏观政策确实将变得更为宽松。

  最为关键的当然是货币政策,关系着印钞的多少,由3月份两会提出的流动性合理稳定,改为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到“充裕”,钱会变多还是少,一目了然。

  宏观政策的另一个轮子——财政政策,会议通稿写道:“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述更直白:“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积极,double!

  关于众所瞩目的去杠杆。去杠杆就是降低负债,是这一年来最大的宏观事件,P2P爆雷、地产商高周转等事件皆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决策层力推去杠杆,是因为中国负债率太高,有崩盘之险,必须未雨绸缪。但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形成一种论调,经济下行,很大原因是去杠杆把资金收得太紧,市场失去了活力。

  一周前(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说:“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发出了一个信号。

  此次会议通稿,写有”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不少人一看,“哟,去杠杆还要继续搞嘛”。其实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前后文,会发现别有深意。

  这句话后面一句是“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把握把力度和节奏,就是给出了足够弹性空间;协调好出台时机,更是有延后相关政策之意。

  这句话前面一句是“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去杠杆是为了防范风险,以前是单一目标,现在必须得考虑服务实体经济了,不能让实体经济断血。

  可看出,此次会议对于去杠杆的定调,与人民日报基本相同,不会放弃,但会放缓。

  综上,货币和财政政策会更为积极宽松,去杠杆会有调整。

  宏观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实质性变化。

  很多分析人士认为通稿的表述还不能构成“政策转向”的判断,但从历史看,发生转变时,官方话语往往较实际行动更为含蓄。

  4

  宽松放水,刺激登台,莫不是房地产又要大涨?

  经济下行—刺激政策出台—货币放水—楼市大涨,这又是不断出现的历史惯例,以及历史惯例所形成的中国逻辑。

  因此,当贸易战冲击中国,当中国经济出现下行苗头时,总有人去押楼市大涨。

  此次会议通稿,对房地产有相当篇幅的表述,其中一句话惊心动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以前官方的说法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它的意思是还允许涨,只是要慢慢来。

  而“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意思是哪怕涨一分钱也不允许,试图直接冻结房价的上涨空间,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史上从未有这种提法,这个重大变化将对房地产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会议的当天,深圳又出台了楼市严控政策。

  7月,全国楼市调控超30次,年初至今超220次,调控强度前所未有。

  往常,宏观政策宽松往往伴随着楼市的松动。

  而这次,一边放水,一边严控楼市,决策层的思路是什么?

  5

  这种变化,最关键的是房地产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过去是带动经济的引擎,而未来会越来越成为资产泡沫的隐患,成为对制造业有挤出效应的负面要素。

  对于房地产有没有泡沫一直有争议。在这点上,我选择相信决策层的判断。

  1.  政府其实有地产获利的冲动,反其道冻结市场、自绝此途,背后一定有原因。

  2.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掌握的信息比外界想象要多。

  我的一位极具专业洞察力的朋友感叹:看深圳房地产新规,惊叹政府掌握着房地产市场的几乎所有数据,它们应该最清楚发生了什么。

  这位朋友敏锐地注意到:

    1、2017年,深圳不动产产权证书两次转移间隔时间不满3年的,占到全部二手住房销售面积的46.2%

    推出三年限售政策,将锁死23.7%约40.34万套商品房的流动性。

    2、企业购房、商住楼数据。

    掌握3年来企业名义购房数据(一手房/二手房)

    商住楼买卖成交数据-

    政府通过限售,全市约81.1%的商务公寓将被锁定交易。

    3、离婚2年内购买新房的占离婚购房人数的81.9%,占全市新房成交总量的10.8%;离婚2年内购买二手住宅的占离婚购房人数的86.8%,占全市二手住宅总成交量的4.2%

  数据掌握的真精准,政策出台也真狠,行政之手牢牢锁死房地产流动性不动摇。

  有一个段子,讲房地产泡沫太大,房价太高,挤压效应,人们不得不消费降级,原来的低端产品方便面、榨菜等销售转好。

  看看股市,康师傅、涪陵榨菜的走势确实很猛。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在法国,我对中国楼市的信仰被击碎了》中做了分析,中国已明确选择了房地产的欧陆模式,将长久对房地产进行严控,在可见的将来不太可能看到放松的一天。

  当下的施政思路就是:经济下行,相机放水,但水一定不能流到楼市中去,楼市已经有了风险和泡沫,所以建立了一道强屏障来阻隔水的进入。

  有一个政策值得注意,多个城市出台限制企业购买房产的规定,它的一个原由就是,放水将放到企业中去,但不能让企业把得到的水往楼市中引,你就给我好好做实业,别去炒房了。

  6

  放水不往楼市引,那往哪里走?

  会议通稿给了提示,往基建走,“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这其实几乎是唯一选择。

  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受贸易战影响,不确定性高。消费,改变是个长期过程,不能立马显示效应。只能靠投资。

  投资分为房地产、制造业、基建。

  第一项房地产被PASS,制造业也是一个长周期过程,最后可选的能立马带动经济的,只有基建。

  资本是最敏锐的,一周前基建股已开始异动。

  而一些大动作已经展开,比如川藏铁路。

  有观察人士注意到,这几年官方往往把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项目,变成融资工具和放水渠道,比如棚改,比如特色小镇,未来这种情况还会延续?

  比如这次会议特意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会出现类似棚改的效应吗?

  7

  会议通稿还有一句关键话语被很多人忽视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经济往下掉。

  经济发展对中国而言有特殊意义,是合法性之源,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中国的GDP具有政治属性。

  因此,经济下行,决策层绝不会不管。

  很多分析师认识这次会议不具有大的转向意义,而我们觉得,经济下行—出手干预的模式已经启动。

  往常若干次的重大转变,都是从微小的迹象开始。

  此次会议特意提到,“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高层已不仅仅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当下的经济问题。

  只是,简单的宽松和放水是不是就能解局?

  每增一元GDP,2010年需要投入4.2元,2015年需要投入6.7元。用钱来拉动经济的效益在递减。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是钱不能解决的。

  过去的老路,不太好走了。

  如何解决?唯有改革。

  “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我认为会议通稿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