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对调控任务大多无计可施
出路!在面对人口膨胀的大城市通病时,寻找出路显得异常重要。
旨在运用各种行政手段严控流动人口的“顺义模式”,在悄然运行7年之后,恰逢管理者陷入困局之时,被由幕后推向台前,成为本市区县政府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一剂行之有效的良方。
实际上,被推广至今一年来,“顺义模式”成为典范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争议。有专家表示,如果突出人口重围的方向错误,走得越远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代价折回。“顺义模式”被其他区县借鉴或复制的成效如何?“顺义模式”本身是否能够维持下去?
顺义模式
“以产引人”“以证控人”“以房管人”的管理方式被称为“顺义模式”。
据媒体报道,自2003年以来,顺义区在产业发展上,提高各类市场准入门槛,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实行清理,奖励企业吸纳本区劳动力;在证件管理上,对农民工按工期办暂住证,对从事废品回收等低端人口只办理3个月短期证件;在房屋销售上,提高开发档次标准,对区外人员购房实施调控措施。
“快去后沙峪”
对顺义来讲,密云籍的商贩也属于流动人口。而使用较为严厉的管控手段控制流动人口是在过去8年内,顺义人口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5号线连接顺义新城和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去年年底开通了从望京西到后沙峪的一期工程。
从中途下车的乘客不多,多数乘客从始发站“一站式”坐到终点站,整个旅途不足25分钟。
5月29日下午,密云籍村民王娟抱一个泡沫保温箱等候在后沙峪地铁站外的公交换乘岗亭。
目前,乘坐地铁到顺义的乘客几乎都需要从这里换乘公交再抵达顺义城区。炎热的午后,他们或许需要一瓶冰可乐。
王娟也是今年4月份才意识到这个“商机”,她埋怨自己“后知后觉”。“看村里很多原来闲在家的人,一大早就抱箱子坐公交到后沙峪去,仔细打听才知道这事。”于是,她跟开出租的老公商量,自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也来赚点钱补贴家用。
只是,生意并不好干,知道“商机”的村民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最令王娟担忧的还是“顺义城管管得严”,需要一天到晚“打游击战”。
的确,对顺义来讲,密云籍的商贩也属于流动人口。而使用较为严厉的管控手段控制流动人口是在过去8年内,顺义人口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媒体报道,截至去年3月底,与其他郊区县相比,顺义区流动人口数仅有其他区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
在全市人口膨胀的大背景下,这个可喜的数据使得“顺义模式”成为京城人口调控的一剂良方,被市级政府号召在各个区县推广。
“顺义模式”复制难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在“顺义模式”因水土不服难以成功复制的同时,多个区县面对人口调控指标和任务,大多无计可施,踯躅难进。
推广至今已将近一年,“顺义模式”复制和运行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区县。
一名中心城区的相关人士表示,“顺义模式”并不适合东西城这样的中心城区,“因为顺义毕竟是郊区,农民多”,这与中心城的基本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无法在城区推广。
一近郊区县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顺义模式”的限定性条件比较高,不见得在哪里都适用。实际上,在“顺义模式”被大范围推广之前,该区就已经实施了类似的管控措施,因为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只是推行得早而已。”另一近郊区县的人口方面负责人对“顺义模式”的效力如此评价。他认为,早在问题没有这么敏感的时候,各项行政手段严格控制流动人口的措施在媒体、舆论关注之外进行。而伴随着流动人口的激增和调控力度的加大,后来者便没有这么“宽松”的舆论环境。动辄“外来人口歧视”的帽子压下来,现在再要推行这些政策,实际操作环节相当困难。
在这种压力下,该区目前还在“观望”,尽管年初两会期间也制定了人口控制的数量目标,但目前尚没有较为清晰和系统的调控路径。因此,在市级政府拿出人口调控的具体文件之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规避宣传”。
而在远郊区县,“顺义模式”似乎也不受欢迎。一位远郊区县的负责人明确向记者表示,该区不适宜推广“顺义模式”的原因是,本区要发展区域经济,还需要人口的支撑。“总不能既没有顺义那样赚钱的产业,又失去创造经济收入的人口吧”,该负责人称,他们实施这种模式没有原动力。
中国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谢川豫正在调研人口管理的相关课题,她分析称,“顺义模式”很难被复制被推广的原因之一是,其调控手段本身也是静态的信息管理模式,无法适时跟进。特别是在其他区县“以产引人”无法短时间内跟上的情况下,仅以“以证控人”“以房管人”的手段难以起到调控效果,也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在“顺义模式”因水土不服难以成功复制的同时,多个区县面对人口调控指标和任务,大多无计可施,踯躅难进。
谢川豫正在进行的一项调研课题亦指向这一结论。她发现,很多区县政府的目的并非真正在进行人口的调控,而是在市级政府的指令和压力下,致力于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力气用在怎样将自己的手段包装成可以得到肯定的政治成果,而非真正想办法管理人口,这也是一些地区有模式没效果的原因。”
“顺义模式”待观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教授段成荣相信,在未来一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上班族将家安在顺义,市场也会自然配置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这里“淘金”。
实际上,在其他区县推广受到阻力的同时,“顺义模式”本身能否维持下去也需要进一步考量。
“不可否认,顺义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名区县负责人认为,“可是,这离不开‘天生’的环境和条件”。
该负责人称,顺义区在整个北京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这几年间,没有较为便捷的高速路,更没有类似八通线、13号线的衔接远郊区县的轨道交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小封闭的环境。客观上,这种不便利性也帮助顺义,有了限制流动人口集聚的条件。加之,市级政府宏观上的产业规划布局,使得顺义区在产业引导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梁昊光也认为,“顺义模式”取得成效绝不是凭一己之力,北京整体区位规划的原因,决定了顺义区的产业模式与人口的贴合程度较高。
而15号线的开通大大缩短了顺义与城区的通行距离,也在某种意义上打破顺义较为封闭的地面交通环境。
根据市交通委数据统计,15号线一期开通半年来,已经达到每日平均5万-7万的运量,年底二期工程开工后,顺义城区的人口将会在35分钟之内到达城区,出行便利程度提高,运载量也会继续攀升。
届时,“到顺义去”已经不那么遥远。
“这已经打破了‘顺义模式’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教授段成荣相信,在未来一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上班族将家安在顺义。加之,城区发展的速度加快,不但像王娟一样的本地农村人会被吸引至此,市场也会自然配置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这里“淘金”。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将眼光投向顺义。离后沙峪地铁最近的楼盘马可汇,其一期300多套住宅已在去年9月开盘后的两个月内被抢购一空。前天,导购向记者证实,到此买房的多数是城里上班的年轻人,便捷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房价使得顺义越来越受人青睐。
与调控大局不符?
梁昊光认为,实际上,“顺义模式”与北京人口调控的大局并不相符。因为,北京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度较高的问题,市级层面希望将城区的人口疏散到郊区,以减轻中心城的压力。
如马可汇一般,许多楼盘在顺义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正在修建的15号线二期工程,和其他正在施工的市政工程,使得顺义区一改往日略显冷清的形象,呈现出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
伴随着新项目的施工建设,散落在顺义城区的许多小门店陆续被拆除。一年前,记者来顺义采访时,曾在站前北街碰到做玻璃店生意的王忠光(化名),当时他正为频繁搬家和小女儿上幼儿园的问题发愁。
前天,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已不见王忠光和他的小玻璃店。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高大的广告围墙,围墙后的残断墙壁上,贴着一张被风吹起的纸张,上面写着主人的手机号码。
旁边尚未拆迁的塑钢店老板称,王忠光的店是一个月前拆的,听说举家去了昌平,“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去了昌平,听说那里管得松,拆了我的我也去那儿”。
对此,梁昊光认为,实际上,“顺义模式”与北京人口调控的大局并不相符。因为,北京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度较高的问题,市级层面希望将城区的人口疏散到郊区,以减轻中心城的压力。“顺义本应该像朝阳、昌平一样接纳和管理这些人,可是它却早早地挥手说‘不要来’。”
“也不是不让来,只是政府的思维是不要所谓的低端人口来,对于高端人口还是欢迎的。”北京市社科院外国所所长白志刚,一语道破了近期北京市人口调控的主要思路吸引高端,限制低端。
实际上,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一思路已经贯彻到区县政府的实际工作中。
以西城区为例,目前西城区启动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包括为高端人才解决住房、落户口等等。一名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都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对于外来的低端人口肯定是没有吸引政策。”
记者近日从西城区住建委获悉,原来设在区住建委下的疏解办正式撤销,住建委将不再管理人口疏散工作。疏散工作和权力下发到街道,各街道成立人口疏解工作领导小组。
昨天,记者从德胜街道、什刹海街道证实,确实有要求各街道设立人口疏解领导小组的文件下发,各街道先后安排现有的科室,比如计生科、城建科等多个部门联合参加领导小组的工作。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该领导小组等待市里明确的任务和标准下发后,就开展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