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20日,省人大通过《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由此被称为“全国第一个试点摊贩合法化城市”。
就在这一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南京却连爆瓜农进城卖瓜遭城管驱赶的新闻。5月18日晚,江宁横溪的汪女士在江宁岔路口南方花园摆摊卖瓜,2000多斤西瓜全部被城管收走;第二天,同样来自横溪的段师傅在大明路卖瓜时也被城管拦下,以无证经营为由不允许她当街卖瓜。
可以合法摆摊了,临时占道许可证又先后发出近9000张,为何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猫鼠游戏”仍在继续?
比起摊贩数量,
9000张证太少太少
在管家桥街边,戴大妈的钥匙摊已经摆了10多年。这么多年来,唯一的变化就是从10米开外的一棵树下,挪到了街道出新后的一块空地上。半年前,社区让戴大妈交过两次身份证复印件,据说是要为她办一张临时占道许可证,但至今没有下文。
“办不办证并不影响做我的小生意,周围的城管都认识,他们也就是要我不要弄脏了环境。”戴大妈说。听说政府要给她这样的流动摊贩发证,她还是很期待的,毕竟现在这样的经营只是一种默契,万一哪天城管让你走,你也没有办法。不过据说这个证现在火得很,虽然自己是“老南京”,符合办证要求,但真正办到不容易。
在南京某街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临时占道许可证现在非常紧,关键是没有地方了。你发出去一张证,肯定要指定一个固定的经营地点吧,但目前街道能够用来摆摊又不影响市容的地点已经没有了。”
“9000张证相对全市的流动摊贩数量而言是太少了,即便只发给南京户籍的困难人群也远远不够。”南京市容局市容处副处长马良琪感慨地说,“更何况,目前南京的流动摊贩主要是外地人,他们没有申请许可证的资格,为了生计就还在跟你打游击。因此,摊贩合法化之路要走还很难”。
王府大街三茅巷口,一辆白色大卡车正在卖水果。这对耿姓夫妇来自河南,在南京卖水果已有18年了。妻子告诉记者,一家人最近正为摊位的事情发愁。平时如果占道经营,不光会遭到城管队员的驱赶,还经常受到交警的处罚,“一个月至少3次,每次罚款200元,还要扣分。”耿姓夫妻只是一大批外地流动摊贩的缩影。鼓楼区城管执法大队一位姓许的同志告诉记者,目前不敢放开政策,也是“怕更多的外地商贩流进来”。
合法化主要瓶颈,
在于城市容量有限
“做城管这么多年,谁不知道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关键是疏向何方?虽然政府在力推流动摊位的合法化,但城市容量在这里,这几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马良琪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在努力增加城市对摊贩的容量,不到一年,在市区建起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摊贩疏导点。但是,这边几百个摊位刚刚合法化进了疏导点,那边空出来的地方很快又被不合法的流动摊贩占领了。”
三牌楼夜市是全市最大的摊贩疏导点之一。记者看到,这里每个摊贩都有临时占道经营许可证。“一个萝卜一个坑,你看看我们这些摊子挤的,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站着吃。”正忙着烧烤的中年男人抱怨。一位市场管理员告诉记者,“这里的摊位生意绝对火爆,一晚上营业额有的能到大几千,算下来,一年能赚几十万。当然,这里能用的空间基本用光了,连河边的小道都摆上了摊位。”
严重的供不应求,使得一些合法临时摊位也演变成有价商品,悄然流通于市。在三牌楼夜市,来自安徽滁州的老郑告诉记者,自己的摊位是从一个南京本地人手上租来的,每月1000元。他说,交易摊位差不多变成了一个地下产业,为了能更安心地做生意,不少老乡都是采用这个方法。
“三牌楼的夜市排档、珠江镇的美食街、红山的排档街等等,都是我们近几年比较成功的疏导项目,总体看来,在城市迅速扩张过程中,流动摊贩和城市容量永远是一对矛盾体。现代的城市规划,基本没有给小摊贩留下什么合法的生存空间,政府无论是从财政税收还是城市形象的角度,都倾向于让摊贩退出城市。”马良琪说。
“马路经济”学问高深,
能否借鉴新加坡
“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感觉群众对摊点有很大需求,根本是堵不胜堵,而化解矛盾就必须从源头做起。”有关人士分析道,近年来街道承担了大量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工作,每当经济不景气,早餐摊就会大量增加。别小看一个摊子,有时候就能帮一家人渡过难关哪!
一位专家认为,破解流动摊贩的难题,供给是关键。9000本“马路户口”不够,政府就应该提供更多机会。在城镇化进程中,多数地方政府对于路边摊没有纳入规划的考虑。其实我们必须意识到,黄金地段的黄金效益不一定体现在收益上,更应该是一种民生的彰显。
采访中,许多从业者不止一次向记者提到新加坡小贩中心的模式,认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也是小商小贩随意设摊的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新加坡通过建小贩中心、逐步引小贩入市场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市容问题,还形成了新加坡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给国民以极大的方便。现在,新加坡无论是组屋区还是商业街,都规划了经营不同饮食的摊贩组成的小集市。这种小贩中心或者熟食中心物美价廉、无处不在,许多新加坡人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都通过小贩中心解决一日三餐。
马路经济是门高深的学问。马路摊点的入与出、疏与堵都是一道道算式。就疏而言,最高境界就是未雨绸缪。但我们在做规划时却很少想过,如此规模的一个城市群体,是否也应该有流动摊贩的一块空间,当然,这背后牵涉到一种舍与得的理念。”马良琪说。
专家认为,流动摊点合法化实际操作不会简单,做比说要难得多。如何求取摊主、百姓、城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无疑是种特殊考量,考量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和水平。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