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不需要户口簿里的城镇化
时间:2018-03-29 18:27: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的家乡在中部某省的一个小镇,或许从第一位来到这里的祖先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就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年前,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农转非”运动中,家乡人的“身份”发生了彻底转变。

  这场转变大部分体现在户口簿上,生活却一如往常:年轻人在外地打拼,老人在家守着土地和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乡们并不知道,在统计口径上,他们已经作为“城镇户籍人口”,为这个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作出了一点微小贡献。

  在这股城镇化大潮中,我那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家乡甚至激不起一朵水花。近5年,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还会有1300万农民进城落户,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会继续提升。

  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一路高歌猛进,但作为城镇化主体的农民对“进城”的态度正在变得冷淡。有媒体报道,农民落户城市正从“不敢想”变为“不太想”。而2016年社科院一项针对中西部农民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农民“不想进城”,66%的农民工相信自己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的父母曾经无比艳羡县城里的亲戚,那时一张“机关户口”意味着每月凭证供应的“商品粮”。现在他们却对户口簿上的城镇户籍不屑一顾,城里不仅没有免费的粮食,连吃水都要花钱,每月的物业费、燃气费也都是不小的开销。

  即便如此,离家乡20公里外的县城也借着“农民进城”发展了一波,本来已经停滞的房地产业纷纷复活,楼盘向县城外围扩张。房地产的花车经常出现在镇上,上面打着各种促销的广告。政府搞“上楼工程”,银行也为农民贷款买房提供优惠政策,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直接刺激了家乡人进城买房的意愿。

  如今家乡的年轻人在县城买房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他们用多年积蓄换回一套县城的房子,然后去更大的城市靠出卖体力还房贷。每年春节,这些年轻人不会在县城的新房里过年,还要回到农村的家。县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很难为这些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这意味着,如果在县城定居,他们就无力支撑家庭。

  许多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与我家乡的县城有着相似的处境,城市的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决策者往往更钟情于城市扩张和城镇人口增加,而不是产业规划、就业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里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缺乏市民化的城镇化曾为我国带来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同工不同酬和缺失的社会保障甚至成为中国制造业、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但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5%,进入了城镇化的中后期,农民工的市民化比之前更加紧迫,成为城市内部社会分化的核心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难以融入城市的农民最终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回乡,要么成为“城市里的农民”。

  城镇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农民进不进城,进哪个城市,应该让农民自主选择。政府要做的更多是让进城的农民能够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

  也有学者提出,“市民化”并不意味着农民一定要到城市定居,要转换成“城镇户口”。中国有许多村庄都具备了现代产业基础,这些村庄按照城市标准来规划,农民完全可能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民生活与市民生活方式没有根本区别。

  那些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粮大户”的农民和在乡镇企业里工作的员工,实际上已经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进入到企业式的现代经济体系。他们的“市民化”是市民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

  相比那些已经拿到城镇户口但仍生活在农村的“市民”,和那些生活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平等公共服务的农民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的城镇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