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非遗“活”在当下
时间:2018-03-26 13:51:53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王瑜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至今,我国已有39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列世界第一。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要融入时代和生活。

  近些年,国家层面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可谓空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命名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累计支持对57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要求利用视频采集、录音、拍照、文字记录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这些政策无疑令人欣慰。不过还应看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要靠人的传承。不少非遗的项目和活动需要传承人的传帮带,需要耳提面命,甚至“手把手”教。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因时代、社会乃至相关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去世而“断档”,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则面临传承人高龄,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

  还有不少人认为非遗距离普通大众生活比较遥远,有些人甚至将非遗当做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其实不然,很多非遗文化本身都是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原生态生活。尽管有些非遗文化内容和活动对普通人而言,存在知识和技能的门槛,但其人文内涵大多源于长期民间生活和智慧的积淀。

  事实上,非遗保护和传承需更接地气。换言之,只有让非遗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普通大众尤其年轻人更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比如故宫很多对外非遗文化普及传播中,就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优势,同时还推出很受年轻人喜爱的“萌”系列文创产品。

  再比如为了传承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不仅成立刺绣企业,与当地1300多名绣娘生产合作,累计培训两万多人加入这一行业;还自费开了一家民间博物馆,供大家参观。既让这项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更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成为解决当地就业的一条新途径。这样的非遗能不深入人心么?

  此外,非遗不仅需要找到适合的接地气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还需警惕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进而伤害到非遗本身的价值。

  比如现今一些企业已把非遗活动当做摇钱树和生财之道,商业化功利化色彩过浓。在一些景点,“泼水节”“火把节”等“非遗节庆”天天上演,已脱离原有的文化语境,违背了非遗传承的初衷和本质。

  面对当下信息过载和新媒体发达的社会,非遗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不可否认,无论保护还是传承,本身均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切不可过度,更不能被商业和利益所绑架,偏离非遗文化的本质。

  非遗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对其保护和传承更应慎之又慎。这并不是笼统反对非遗与市场经济的适度结合,也不是否定通过健康的商业模式保护传承非遗的路径,而是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切分好非遗项目与普通商业项目的界限。唯如此,非遗才可能真正“活”得持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