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萧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在为萧山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日益庞大的外来人口,萧山,该如何构建外来人员管理服务新平台、新体系?这是萧山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
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南通市,现有外来人口120多万,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该市从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管理隐患出发,大力探索外来人员管理服务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南通正成为外来人员工作和生活的一片乐土。
此次,萧山党政代表团在南通考察时,南通创新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的先进经验,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服务管理理念新
南通创新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在两地交流会上,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斌介绍说,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南通树立了“共居一地、共建家园、共创繁荣、共享和谐”的新理念,积极谋划,把对外来人员的服务管理,当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
具体而言,即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手段方法上探索外来人员服务管理新格局,注重理念创新,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在管理中融入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其中,出台外来人员服务管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健全和完善惠及外来人员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加大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的比重,将外来人员居住房建设纳入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外来人员居住房问题,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企业主体运作、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的促进外来人员居住问题解决的良好局面。
同时,南通进一步健全了市、县(市)、镇(街道)三级外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在县城镇、市区街道和外来人员2000人以上的乡镇,建立120多个外来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在社区、村组和重点企业建立了服务管理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00多名,专职协管员1900多名,为辖区外来人员提供信息采集、登记办证、政策咨询、房屋租赁、劳动就业、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外来人员的“娘家”、流动人员的“管家”、工厂企业的“亲家”。
实行“三集中”模式
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四海家园,这个南通外来人员“三集中”示范点,美丽的小区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各种周到的服务,给萧山党政代表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海家园是南通市兴建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之一。为了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南通市按“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管理”的思路,在工业园区、城郊接合部等外来人员集中的区域,实行“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三集中”模式。
在这些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不仅设施物业齐全,配备有空调、电视、热水器、冰箱、洗衣机、厨具等生活设施和部分家具,提供“拎包式”入住,还配备健身房、棋牌室、电子阅览室、超市等,新市民们可以免费使用。同时,还专门建立警务室、调解室、监控室、党员活动室、邮局、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管理大厅,实现外来人员“平安到门、服务到家、和谐到心、智富到脑”。目前,全市已建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公寓300多万平方米。
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是南通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又一途径。全市大力推进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积极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各地还探索性成立了“房东会”、“长安服务队”等居民自治组织,主动配合申报登记外来人员信息。社区民警探索出以房屋中介QQ群为平台的以房管人的新路子,通过以房管人、人房关联、房人通管、信息共享的方式,达到人户一致的管理实效。
“市民化”待遇
今年3月,南通市一家公司的外来务工人员小李,开心地领到了小区的住房钥匙。这套面积为7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总价不到23万元。小李是南通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保障的首批外来人员之一。
服务与关怀,正是贯穿南通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的一条主线。南通将外来人员住房建设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责任主体,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措施落实。全市各地注重以人为本,真诚关爱,加大投入,为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外来务工人员在感受到政府关怀的同时,对南通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这里能找到家的感觉。
据介绍,到2012年,南通外来人员将全面实现“市民化”,无论在户籍准入、医疗服务、子女教育,还是社会保障、民政救助、卫生防疫、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外来人员均给予同城待遇,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南通这个大家庭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