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孩子要“睡饱”,像当年要“吃饱”一样难
时间:2018-03-02 09:48:41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浙江杭州两城区的教育消息,今天(3月1日)成了热闻。

  据悉,新学期伊始,杭州拱墅区教育局连同全体初中校长给家长发了一封倡议书:“如果您的孩子晚十点后还没完成作业,我们建议选择不做,只要您郑重签字,第二天递交给老师即可。”拱墅区全体初中教师也发出了一封“晚十点、不作业”承诺书。二者意在改变“熬夜=勤奋”的观念,给孩子一个正常睡眠。

  让中小学生正常“睡饱”就能上热闻,就能成为人性化教育的表达,这如同冷笑话,但真的一点不奇怪。两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十个省份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近6成中小学生(近1亿)睡眠达不到国家规定的9小时标准,原因或因作业太多或因课外班占时。深夜的城市,透过一扇扇点着灯火的窗子,会看到多少伏案的孩子?会看到多少在旁边焦灼指点的父母?这一幕,恐怕也是今天中国故事的一个侧面。

  一亿的数量,可能能和饥饿年代吃不饱的孩子数量比肩。当年,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追求“吃饱”的路上“嗷嗷待哺”,直到成年之后都难以忘记饥饿的滋味。现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巨大的历史跨越后,貌似同样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底层的“睡饱”问题却成了让孩子家长普遍头疼、让教育者反复求解的问题,甚至可能也在这一代人身上打下烙印,这种现象,很值得探究。

  如果说,当年能不能吃饱的诘问,源自于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最终催生了一种以物质丰盛、经济向好为目标的发展眼光,催生了一种物重于人的生活态度;那么今天能否“睡饱”的问题,则是来自于对上述态度的反省,即,应以寻求人的自由度、舒适性、丰富性为最大目标,而不是把人当作换取目标(比如GDP,比如成绩,比如升学)的手段。上述反省和价值观的重塑,客观上要求教育重新厘定自己的角色功能。

  所以人们看到,除了不要让作业争夺睡眠外,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普遍性的反省。比如,教育不是逼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要带孩子跑一场马拉松;比如,学校不是要规训出一样的孩子,而是要培养每一个都不一样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应被当做批量、可复制的工业品对待,而应该被看作具有瑕疵和唯一性的艺术品来看待;一个社会不是只有普通人和“人上人”的分别,而是有“个性”和“活法”的差异,等等。这些反省,已经进入大众讨论的层面,实际上正是需要“睡饱”的时代对追求“吃饱”的时代的回观与批判。

  一个人有合理睡眠,才是健康的生活,才能成长和发展,才有能力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归还给孩子合理睡眠,正是回归常识。实际上,不只是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所达成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让社会运转的规则回归常识,回归人本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在漫长时间中的巩固,让今天的孩子能理直气壮地喊出“睡眠最重要”,并不必再担心回到求“吃饱”而不得的年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