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数据显示,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的情况下,去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完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任务目标。在这张成绩单的背后,以能源结构调整、高耗能企业清退为重点的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扮演了关键角色。
PM2.5浓度五年降幅超三成
具体来看,去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不仅较2016年同比下降20.5%,也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35.6%,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此外,去年北京市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也同比分别下降20%、4.2%、8.7%。
据了解,2013-2017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天数分别为58、47、46、39、23天;重污染天数五年减少35天。“五年来,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均逐年下降,且降幅显著”,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介绍,去年各区域浓度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013年,总体空间分布仍为南高北低特征,但南北浓度差距减小,不过PM2.5仍然是北京四项主要污染物中浓度超“国标”最多的一项。
不可否认,“天帮忙”带来的客观因素确实为PM2.5等污染物达到任务目标做出了明显贡献。刘保献直言,从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分析,去年气象条件整体有利,表现为逆温发生频率较低,空气较为干燥,北风频率较高,尤其是四季度,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偏低,发生空气重污染过程4次,造成重污染日5天,明显低于前两年水平。“在持续的大气污染减排叠加有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共同作用下,201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不过,严格的环保治污举措也成为助力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环。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李翔介绍,2014年3月1日起,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五年来共查处大气类环境违法行为8519起,处罚金额2.1亿元。
多维度结构调整
要彻底消除大气污染,治本之策惟有产业结构升级。北京商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3年以来,北京数箭齐发,部署了多轮产业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燃煤始终在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也成为了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为改善这一局面,2013年,北京发布《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五年内将煤炭消费比重降至10%以下,随后国华、石热、高井、华能四大燃煤热电厂逐个关闭。在此过程中,大量高耗能尤其是用煤大户加速关停并转。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与“三高”企业疏解、转型的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2014年起,北京市经信委正式建立工业准入负面清单,原则上不再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并在去年将“负面清单”由155项提升至172项,涵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1大类。与此同时,为了更严格限制污染排放,去年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的决定》,明确自今年开征环保税,其中应税大气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2元,应税水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4元,均为法定幅度上限。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去年1-3季度,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4.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7%和52.1%。其中,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贡献率合计达到53.2%。“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推动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直言,为了调整以煤为重的产业结构,北京淘汰了所有燃煤热电厂,同时按照负面清单淘汰了大批重化工企业,机动车尾气治理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替代能源”供应的新挑战
在过去五年空气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新一年的治污征程已经拉开帷幕。马军指出,虽然北京完成了“大气十条”设定的PM2.5浓度目标,但距离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当务之急是尽快设定新的五年治理目标,抓住当前空气治理的良好态势,继续巩固已有成果。
不过有分析认为,经过五年深入治理,北京煤炭压减、高污染企业清退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未来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对此,马军直言,目前在京津冀以及山东等地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仍然较大,重化工企业也未完全清退,这是今后工作应关注的重点,“在下一步治理中,这类高耗能企业应该彻底予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