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需合作 东中西待一体化
时间:2011-05-13 11:3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现有的长江经济带各层级区域规划,乃至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级区域开发战略,更多地是建立在行政区基础之上以及发展水平相近、结构形态相似的地区之间。

  空间依赖关系客观存在

不论从自然地理、人文脉络、交通体系,还是从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融合上看,长江经济带的空间依赖关系客观存在。

不论从自然地理、人文脉络、交通体系,还是从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融合上看,长江经济带的空间依赖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沿江各港口的相继开埠和被动开放,将长江干流变为直接通往全球各地的开放型经济带,打破了长江经济带传统自然经济特征的空间格局。据胡平等人的研究,长江各埠包括重庆、万县、长沙、汉口、九江、南京在1936年向上海输出输入货值占该地的比重均超过50%,沿江各城市间的贸易频繁程度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凝聚力、关联度和空间经济联系正在明显加强。根据我们对2008年长江经济带空间自相关检验的结果,各城市间人均GDP 的Moran’s I高达0.622,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绝大多数城市散点图都位于第Ⅰ、Ⅲ象限,即呈现自身值较高且邻居区域值也较高、自身值较低则邻居区域值也较低的正空间自相关状况。

空间依赖关系是制定区域合作规划的主要依据。从既有的长江经济带各层级区域规划来看,则更多地是建立在行政区基础之上、行业部门内部以及地域相邻的地区之间。如下游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游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上游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北的“两圈一带”(一带即长江经济带)战略、重庆的“两江一库”和“两江新区”战略、云南的“三江”开发保护战略等。这些分散的、零碎的战略规划带来了显见的弊端。

  空间结构形态特征明显

空间距离越接近的城市,其结构形态的相似性越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也随之增大。

空间结构形态实际上是由于空间结构的基本地域单元的功能分异而形成的。一般而言,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差异以及上、中、下游的差异,但具体的相似和分异程度还无法得出一致结论。为了全面理解这种空间差异,本文采用欧氏距离法、方差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特征的相似性、群体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展开分析。

用欧氏距离法分析的结果显示,邻近城市之间空间结构形态的相似性以及上、中、下游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同时存在。空间距离越接近的城市,其结构形态的相似性越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也随之增大。而从目前的城市合作范围来看,无论是下游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还是中游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至于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都只限于在空间距离接近、结构形态相似的城市之间展开合作。若从要素互补和产业转移方面考虑,这种小范围的区域合作可能会成为束缚更高层次区域合作的瓶颈。按照丁洪建、邓春玉、徐茜等人的解读,空间特征的“相似性”意味着区域之间的竞争性,而“差异性”意味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合作的基础应该是规避竞争、强调互补。从这一层意义上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长江经济带存在着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异,可以说是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外向程度、投资强度四项指标的多变量检验结果,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要远甚于中部与西部之间。也就是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地区差异的主要方面,流域的一体化进程仍然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

  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区工业结构相似性很高,并呈现出“两头略低、中间较高”的特点。

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区工业结构相似性很高,并呈现出“两头略低、中间较高”的特点。上海、安徽、贵州、云南等省份的平均相似系数在0.88以下,而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的相似系数均在0.93以上。与其他省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要素禀赋结构较高,因而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与合理化程度相对较高。在长江经济带的9个省会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建材、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等。其要素禀赋结构基本相同,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系数大致在0.9左右。

从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原因来看,各地规划的趋同是产业同构的源泉之一。如与上海相距不远的15个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有8个城市为石化业,有12个城市为通讯产业。同样,以正在实施的安徽皖江城市带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为例,二者的主导产业规划惊人相似:安徽皖江城市带建设共确定六大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则确定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优先发展产业。除此以外,在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遍地开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各地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口。对于如何围绕产业配套,开展上下游地区省市间的分工合作,形成经济互补、实现共赢等,各省市却很少表述。这种由不同行政区经济所引发的产业同构化问题,导致城市功能不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进程。

  长江战略:未来合作的政策导向

“长江战略”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区域合作、促进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展,继而带动全国发展的战略性构想。

长江流域的开发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而与这项系统工程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却仍旧停留在分散的、零碎的区域层面,严重束缚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展开,亟须国家有关部门从流域的高度作全局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协调的、全覆盖的、完备的、科学的国家战略。

中国试图通过长三角这一龙头带动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从而促进长江流域共同发展这一目标早已确立,但一是由于过去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有限从而承接能力不足;二是由于长三角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大从而带动能力尚弱,这一既定目标一直没有很好实现。但是,现阶段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规模已迅速增长,长江流域中西部发展能力也已大为提高,通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有效带动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长江全域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真正的东、中、西部共同快速协调发展,探索世界大河流域区域合作发展途径,现在迫切需要实施“长江战略”。基于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也为这一战略的提出提供了学术研究层面的支持。

“长江战略”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区域合作、促进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展,继而带动全国发展的战略性构想。根据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联系和结构形态的分析判断,“长江战略”的构想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第一,在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机构来协调水利、环保、交通、国土资源等部委以及长江流域各省市区政府的利益关系,以克服目前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多头管理的局面。

第二,在既有部门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包括经济合作、社会协调、水利开发、生态环境等涉及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的流域综合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从流域层面确立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三,把交通枢纽、交通轴线、交通网络建设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高效便利的大城市群、城市带和城镇现代交通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多层次、网络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流体系。

第四,加快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在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库,逐步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成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带动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

第五,彰显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差异化合作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在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当前阶段,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应加以优化升级,对比较优势错位的产业则可以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发达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从而在全流域范围内形成一种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分工格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