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化解“伪城镇化”别总盯着户籍
时间:2011-05-12 09:23:08  来源: 深圳商报  作者:苏 琦 
“刚刚结束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达到49.68%,这当中有10%仍然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意味着我们国家城镇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5月5日举办的第二届城乡统筹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的上述表示让有关“伪城镇化”的话题又热了起来。

  而一说到这个话题,户籍制度又一如既往成为千夫所指,一时间公平、正义、自由迁徙权等等大词儿又满天飞。笔者绝对认同这些概念,但总说概念难免流于纸上谈兵,不如务实一点想想户籍之外的路数。

  先不说户籍,先来看看当年另外一个不公平待遇的载体——粮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采取一种“转人不转粮”的临时性户口政策,也就是说,鉴于粮食供求形势偏紧,你即使落了户,也没有“皇粮”可吃,而需要“自理口粮”,也就是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国发〔1984〕141号文件)规定的《自理口粮户口簿》。

  公平吗?当然不公平。怎么解决呢,反正不是靠舆论攻势强行压地方政府为公平计统一发城市粮本,而是靠粮食问题的总体解决,即挥别统购统销,实现总量无虞前提下的市场化供应。等大家都不靠粮本买粮的时候,公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解决了。

  同理,在与户籍挂钩的公共产品无法充足供应的时候,天天呼吁放开户籍意义有限。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

  这中间巨大的差距意味着每增加一名城市人口,地方财政就多一份巨大的支出。当然人们可以说来的都是客,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能带来消费等等。但对地方官员而言,财政支出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当下的,经济贡献和消费拉动,那是无法量化为政绩的,是长期因素。如何权衡两者,他们心里都有一本明账。

  这么说自然不是为永不放开户籍找借口,而是说城镇化是一系列事件,户籍制度只是诸多变量中的一个,配套问题不解决,靠放开户籍单兵突进难以奏效。

  “淡化户籍权利功能”自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其前提是权利与户籍的脱钩,而脱钩的前提则有两个:一是大中小城市乃至新农村的居民福利水平大体扯平,人们不必扎堆去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二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必由官家独揽,放开民间办学、办医乃至办廉租房,以保障供给的充分和可持续性。

  等到城乡差别大体消弭,且人们不再凭户籍去上学买房寻医问药之时,则不用高唱放开户籍,而人们自然会把户口本当作粮票一样的历史文物来保留。

  (作者系北京资深财经媒体人士)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