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随着家庭收入不断提升,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会不断下降。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做了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如今,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早已经属于联合国划分的“相对富裕”,与“富足”的标准也只差了0.1%。应该说,这个数据还是让人相当欣喜的。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恩格尔系数达到60%左右,多数民众终日为果腹而奔波。
改革开放后,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到如今,除了少部分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已经不再需要为果腹而烦恼,这确实是一个巨大进步。
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背后,是家庭收入的提升,国民在食物支出外,有了很多其他的消费选择,诸如时髦的衣服、优质的教育、住房、更多的旅游等,这些大家在现实当中都有感受。就拿旅游而言,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在旅游消费中是越来越舍得花钱了。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国内旅游收入高达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增长了13.9%。
当然,对于恩格尔系数降低,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冷静态度,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利用单一的恩格尔系数评估居民生活水平是否科学,本身就存有争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以及消费习惯不同,也会导致恩格尔系数失真。而当下的中国,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不均衡,恰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恩格尔系数已经很小,但对于许多边远落后的地区来说,恩格尔系数却又很高,单纯一个平均的恩格尔系数,无法反映出这样的差异。
很多时候,衡量生活水准,不能只看单一的数据,还要看人们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获得感”有多少。比如,在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住房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面有些消费其实是居民被迫支出的。像高房价下,不少背负巨额房贷的年轻夫妻,不敢再随便去以前喜欢的高档餐厅吃饭,在家里做饭,能省则省,食物开支相较于谈恋爱时不增反降。恩格尔系数是下降了,但恐怕也很难说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了。
应该说,恩格尔系数接近“富足”标准,再次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给民众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应该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强烈,所以奋斗远没有结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居民收入,继续降低恩格尔系数,早日成为真正的“富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