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西丽: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博士、副教授
韩西丽,北京大学博士、副教授,欧洲景观设计学教育联盟(ECLAS)会员,瑞典隆德大学可持续城市研究室(SUDes Urban Lab, Lund University Experts AB)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户外空间与儿童健康、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感知及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曾主持完成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城市邻里空间特征对儿童感知及户外体力活动的作用机制41001089”,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空间过滤渗透性对儿童非机动通勤的影响强度与机制研究41471119”,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它纵向及横向课题共3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城市感知》一部,编著出版书籍3部,参与出版其他专业书籍6部;曾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5成就奖”、环保部“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奖励等奖项。
城市感知的尺度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对城市空间信息获取的范围。读取城市空间信息的途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方位感。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会调动多个感知方面积极的响应,从而引导人们在城市环境中愉悦地生活。相反,低质量的城市空间则具备很少的甚至不具备为市民创造愉悦感知机会的能力。了解人类的知觉及其感知方式与感知范围,对于各种形式户外空间和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视觉感知尺度
视觉感知范围较其它感知方式要广。站立在一处高山的顶端瞭望,你可以看到数百公里远处的森林、大海及城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甚至可以看到几十公里外蜡烛火焰闪烁的光芒。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视觉感知尺度远至市域几十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河湖、山体,近至临街建筑门把手的材料、路人的欢声笑语。视觉感知在不同尺度上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内容各不相同,环境可供性的实现因此而存在差异。例如站在城市的制高点,你可以看到城市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或者城市的整体风貌、欣赏城市地标建筑以及公园等绿色区域的轮廓及大致范围、定位自己或者亲戚朋友家所在的位置等等,此时,人们往往将城市当做一个完整的物体进行理解、欣赏、品评。
城市之外的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在视觉上不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空间,只有通过城市形态、城市建成区边缘、城市外围的山体、河流、大海、沙漠等自然要素帮助我们用视觉去感知和理解城市与其所依赖的区域空间的关系。随着观察点与城市距离的改变,人们通过视觉所获取的空间信息也随之改变,例如在10km之外看到的河流是线状的,然而当你靠近至河流几十米之处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河面变成了方形或者至少在某个方向没有观察到的那么长。中国古诗词中的语句“远观得势,近观得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来描述观看山脉因位置和距离不同所看到的山体的特征不同,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自然地形或者人工建造的城市“高地”,可为市民提供大尺度的视觉感知城市的机会。
场地尺度的感知永远存在。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视觉感知的尺度有多么远和宽广,无论在什么样的视觉感知条件下,脚下和身旁的空间始终在我们视线范围之内。例如,当你站在爱丁堡的城堡山上去欣赏整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入海口;但同时,你所站立的广场以及身体所依靠的城垛的材料、地面的铺装纹理以及城堡建筑门窗上的金属构件等等清晰可见。当你在北京的景山之顶欣赏故宫及北京城的时刻,你脚下的石材铺地、身旁的柏树同样构成你的视觉感知内容,而且是你进入场所首先获取的视觉信息,在此场所,场地尺度的感知也许不是你此行的主要目的,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的视觉焦点往往在场地、城市和区域尺度的景观之间瞬时地、自由地转换,繁琐过度或者过于粗糙的场地设计都会干扰和减弱人们对大尺度环境的感知效果。
大尺度的城市感知机会不是只能靠提供城市“高地”来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城市街道上行走就能感知到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听起来有些过于理想,不过,这样的生活期望也可以通过城市设计来实现。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古罗马风格的巴斯市则是最好的案例之一,该市被誉为英格兰最美丽的城市。整个城市依自然丘陵河谷而建,行走于城市街道之上,映入眼帘的景观总是具有丰富的层次,精致温暖的石材铺地、鲜花盛开的街头种植架、谈笑风生的行人,街道尽端茂密的树丛、远处城郊依山而建的联排住宅、郁郁葱葱的山林以及山与天空的分界线,丰富美好的视觉信息令人心醉。
与大尺度的视觉感知相比,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定义了它在大多数时间提供给使用者的是中小尺度的视觉感知机会,这种特征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越加突出。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置身于户外,利用视觉去感知周围环境则成为必然且时刻存在的活动。有一些场地体验是积极且有意义的环境感知,如在家门口看到几米之外的邻居正在将手拿毛绒玩具熊的孩子放在自行车上的儿童座椅里、清晨自家阳台里玫瑰花瓣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五六米远处街道上骑自行车通过的行人的表情及着装、十字路口手挽手相互聊天快步通过的情侣、十字路口花纹别致的人行通道、街头广场上打太极拳的老年人优雅细腻的动作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城市信息却带给人们一份无比平静和放松的心情。
由佛罗伦萨市米开朗基罗广场往西北方向看到的景色,大教堂与亚平宁山脉遥相呼应,多个视觉尺度信息叠加,塑造了一处整合城市与周围景观的优质户外场所。
优秀的城市设计往往能在场地尺度上成功地将数十米甚至更小的观察距离进行细分,利用室内外的视觉渗透、建筑立面的细节和变化、铺地的材料与纹理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的组合甚至户外光线设计等途径创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感知机会。
宽马路的视觉感知
眼睛观察所获取的信息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我们身处一条拥有八个以上车道的城市道路的时候,人们感知街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街道两侧空间之间的联系也减弱,只能看到街对面楼房的高度、风格和轮廓,而沿街商店橱窗内的商品、建筑及铺地的材料和质地、行人的着装、容貌及表情、树木花草的种类等细节信息通常被川流不息的汽车所吞噬。同理,在两条各自拥有八个车道以上的道路交叉口,人们在交叉口等红灯时对周围的城市空间和市民户外生活信息摄取也十分有限。宽大的城市道路破坏了人们感知城市空间的机会,视觉感知信息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道路空间的使用质量。宽马路界定的是破碎化的沿街使用空间,这也是新都市主义规划思想不赞赏宽马路的主要原因。
在几千年的城市建设中,多姿多彩的街道生活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然而在许多现代城市,街道逐步被道路所取代,街道所提供的视觉服务因为汽车的主导而变得越来越单调和丧失细节。为了满足道路上开车的驾驶员的信息获取需求,一层沿街商店的店名、广告牌上的字体及图像变得越来越大,行人在街道空间的使用中被边缘化。
夜晚独特的视觉感知
区别于乡村,夜晚丰富的户外生活是城市的一大特征。因为光线的限制,人们在夜晚能看清楚的距离较白天大大缩减。从远处眺望城市,夜晚的城市更像是一个由来自于窗户、路灯及广告牌等闪烁的光点组成的庞然大物。只有在霓虹灯的帮助下才可以欣赏到那些地标建筑的基本轮廓。
然而,夜晚缩短的可视距离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白天的光影效果,例如在皎洁的月光下,中国人形容夜晚的洞庭湖比白天的洞庭湖更美,“八百洞庭湖辽阔无边、风平浪静,湖水清澈见底。月光照着湖面上,波光粼粼、银光闪闪,就像一面巨大而又神奇的铜镜,它和月亮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皎洁的月光照到周围的群山上,就像是月光给它披上了银纱,美丽、宁静、和谐的洞庭,怎么不值得我们流连忘返”。这些对于夜晚湖水山色的描写,暗示着在夜晚,人们的视觉感知距离虽然缩短,但感知的内容和效果却很独特。城市也不例外,夜晚为人们体验城市环境创造了一种别样的条件。
英国巴斯市某街道一侧的视景,远处的城郊联排住宅轮廓线、坡屋顶低层滨河住宅及近处的户外咖啡座、行人及石材铺装地面,这些元素从多个尺度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并塑造了一处令人欣喜、独特的城市街道空间。
在场地尺度,夜晚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细节信息的获取多数发生在大约10m-15m范围之内,超过这个距离,读取地面的铺装材料、纹理,行道树的种类,街道上行人的音容笑貌等信息变得非常困难。当然,这里是指在大多数城市夜晚人工灯光照度的情况下,夜晚时分的足球比赛现场或者赛马场、演出场地的情况另当别论,那里通过高强度的照明灯来扩大观众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光亮覆盖整个场地,从而使得观众可仔细欣赏自己所喜爱的球员、赛马或者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中,人工照明成为人们傍晚在户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可以根据场所活动的需求塑造出或明亮、或朦胧幽静的灯光氛围。比如在北京展览馆广场夏天的傍晚,远处俄式风貌的展览馆建筑轮廓在灯光下点亮,人们汇聚在朦胧的灯光下跳舞,而并不用担心舞步拙劣被人嘲讽,周边零售小吃、小玩具的流动车上都挂了明亮的点灯,吸引了许多孩子来挑选商品。这种环境氛围区别于白天而更加独特,塑造出别样的城市感知机会。夜晚设计师对空间的把握变得更加主动,可以借助灯光去展示那些我们想看见的城市空间元素,营造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光影效果和生活氛围。
速度与视觉感知
对于城市空间视觉感知尺度的了解,有利于帮助我们去评判和取舍环境的可供性,从而将我们的建设项目布置于最能实现其价值的位置。人的通行速度对视觉感知内容及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与5km/h的步行速度不同,在城市驾车(平均30km/h)和骑自行车(平均10km/h)的情况下,环境中一些小尺度的细节设计则难以被感知到。许多城市道路中央绿化带种花摆花的例子也能揭示这个道理。在许多城市,城市主干道通常选择三块板的断面形式,机动车道中央设置或宽或窄的绿化隔离带,种花和摆花多数情况下选择放置于道路中央,由于城市主干道上的机动车通行量往往很高,多数情况下只有当汽车行驶于内车道的时候才能看到种植于中央的花卉,然而,内车道的行驶速度正常情况下在40km/h-60km/h,车内人员观赏这些花卉种植,看到的是一片模糊的色带,只有在堵车、且恰好在内车道的情况下,司机才能有机会欣赏一眼绿化带上的植物,不过这个概率很小。绿化工人精心种植、搭配出来的花卉没有被人们观赏。换个做法,如果将花卉种植于人行道两侧会创造出更多的观赏机会,因为行人以5km/h的速度移动,既能辨别花草的种类,欣赏花卉鲜艳纷繁的色彩和精心打理的形状、也可随时驻足细赏花瓣的质地和色彩,甚至凑近去触摸和闻其香味。花卉的可供性和价值才会得到实现,当然维护也更加便利。
路灯、橱窗内的商品及灯光下的广告牌是人们在夜晚可以清晰辨认的对象,细部环境信息如建筑及路面铺装的色彩和质地、行人的表情和着装等则较为模糊(瑞典隆德市步行街)。
汽车对城市空间所提供的视觉服务的干扰还涉及到建筑设计。对于驾车者而言,速度使其无法感知并欣赏高层建筑外立面上的精美装饰及细节,这也是导致建筑立面越来越失去细节的诸多原因之一。然而,对于步行或站立于建筑一旁的人来说,这些精致的细部设计却意义非凡。建筑的底层部分尤其是首层立面及室内外空间是人们日常频繁通过时主要的观察对象,要实现人和城市的真正对话,行人视觉感知范围内的所有空间细节会更加重要。在此,以一个实际建设项目做进一步阐释。在一座工厂办公楼的立面设计过程中,工人们偏好拱型窗户,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者最初决定将拱型窗户设置于三楼,试图让60米外城市道路上的那些驾车者感受厂房的独特设计。经过一番视觉可供性的讨论之后,最终一致同意将拱型窗户移至一层。如果放置于三层,平均以大于40km/h-50km/h的速度行驶的汽车驾驶员难以感知到60m之外的建筑细节,方形和拱型窗户的视觉感知效果差异很小。然而,对于每天来往于一层窗户旁的本厂职工以及在室内办公的工作人员来说,拱型窗户将提供更好的视觉感知机会,其圆润的形式使得室内外视觉联系的感知更加生动,无论是由窗外休息聊天的员工、树木、绿篱、座椅组成的画面,还是室内由坐在计算机前编写文件的同事或是围坐在会议桌前开会的场景,拱形的边界使得被勾勒画面的内容更加生动优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