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历
学历:196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197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理工学研究科建筑计划专业(硕士)。
工作经历:1971年-1981年,株式会社AURA设计工房;1982年-2007年,株式会社日本设计;1999年-2007年,株式会社日本Land Design;2005年至今,深圳市雅克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设计师;2007年至今,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规划?师。
资格:一级建筑师、一级土木施工管理技术师、一级造园施工管理技术师
他最喜欢的城市是伦敦。
他最向往的是中国的江南小镇,同里、乌镇、绍兴……
他直言不讳地表明其主张:“设计的‘马赛克理论’,能够营造更加富有魅力的街区和城市。”
他建言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让城市失去历史与文化。
横松宗治先生,这位日本著名的规划大师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他犀利的观点。
他深爱着中国文化。采访过程中,当翻译无法理解专业词汇时,横松先生会耐心地画图说明,还会书写流畅的汉字来表达,其中可见他对
中国书法很有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鲁迅。
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75年,他第一次随日本建筑代表团,到天津、北京、杭州、上海等地作巡回展示,从此对中国产生了深厚而又长远的感情。
10年前,面对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横松先生将自己的业务重心转到中国。现在,他是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总规划师,他的作品遍布深圳、珠海、杭州、威海、台湾等城市。
城市化要意识到发展的极限
横松宗治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日本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据了解,从1955年开始,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即使在1970年代中后期,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人均GDP仍然从1950年代中期的几百美元迅速增加到三万多美元,其发展速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并且这一时期的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处于同步推进之中。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使得日本全国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了76%。
“1980年代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有了一定的下跌,1990年代又持续下滑,而这时的日本在城市和建设的发展上却处在攀升时期。在那个时候,我们好像别无选择,越难做就越要去做。”横松宗治如是说。
他直言,日本城市化进程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城市化的质量,可以说,是个有缺陷的案例。现在,日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产生了许多研究城市化问题的机构,大多分布在大学院校,民间也有一些。对于日本而言,想方设法将城市发展的质量重新追寻回来是当前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和满足,实际上,在精神上、文化质量上的发展应该是更重要的,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30年间,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所有的大城市都在规模上呈现快速扩张的态势,与之相反,大量中小城市逐渐缩小了规模。然而,大城市往往生活压力较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这就是所谓极限效应。
在中小城市,人们工作、生活较为轻松、快活,交通出行方便,朋友来往频繁,等等这些都是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模式与生活和文化品质提高更为相关。”
他说,自己很喜欢也很向往中国的江南小镇,如同里、乌镇、绍兴,这些小镇规模不大,人口适宜,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有水。一个城市有水就会灵动起来,而且水路运输不仅绿色环保,还可以让城市居民吃到新鲜的蔬菜、瓜果。
横松先生还以东京为例谈到城市一味扩张而带来的收缩难题。他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京将周边许多小城镇纳入发展范围,目前已经是一个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尽管东京整个地区楼房的平均高度在2—3层,不像纽约那么高,但人口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发展至今,呈现出向城市中心聚集——减少——再向城市中心聚集的变化。这让东京周边地区目前出现很多空置的现象,也让如何缩小城市规模、处理空置土地(已开发难以生态复育的建成区)成为日本城市化发展到今天最棘手的难题。”
他希望东京的案例能够给一些城市以警醒:在城市规划开发的过程中,不可以一味地扩张,而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极限。
研究城市历史是建筑师的必修课
当前,千年历史的中国已到了一种空前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受到世人瞩目。然而,城市急于求新的另一恶果是城市风貌的“千城一面”、城市建筑的“千楼一面”。置身城市繁华街区,人们往往会产生不知身处何地的错觉。
横松宗治认为这一问题并非中国现象。他感慨地说,纵观世界,美国也好,日本、中国也罢,特色缺失、文化趋同的城市越来越多。无论在东京、上海,还是伦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直冲云霄,令人目眩。尽管许多建筑设计很出色,当它矗立在各个城市的时候,就出现了“千城一面”。
他分析认为,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追求全球共通性的注解。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特征。判断一个建筑设计好与不好,应该从是否有发展了城市的特征文化、是否对城市的破坏最小、以及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的感受来衡量。作为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只有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才能让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避免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千城一面”。
面对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这一顽疾,横松宗治开始考虑自己能够做些什么。15年前,他开始研究城市发展的方法论,把历史的时间轴从概念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来,认为城市的历史对现在和将来的城市感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城市是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他主张在城市设计中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对城市特有文化的整体认知。
在中国工作的10年中,横松先生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在认真查找、研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之后,才对城市作出初步评价。
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形态丰富的国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而一个城市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是因为旅游观光,或者比较著名的人物和建筑。实际上,仅仅通过表面是无法深入了解一个城市的,尤其是中国的很多城市,无论面积多么小,也会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即使是一条街道,也会有很多学习和研究的东西。
“这对于我们这些外国建筑师来说,尤其重要。否则,不深入研究和体验,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中都会是一样的,也就很容易选取只言片语的典型符号去表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了。”
另外,他认为日本与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日本在思想、文化、艺术、传统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认真研究中国的文化,才能让那些已经失去文化特色的日本城市重新找回自己的历史本源。
面对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横松先生很是赞赏,认为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他也毫不隐讳地指出发展中隐藏的问题。
“比如,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为工业提供服务的,本身没有持续发展计划,其中不乏一些农业用地受到工业的影响不能够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或许目前这些现象并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再过二三十年,随着城市化波峰波谷的演进、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凸显出来成为国家安全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隐患。”
他建议,城市建设要慎重考虑开发模式,规划师、建筑师要通过对城市的研究将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尤其是城市本身所拥有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自然的天赋和历史的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修复。而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景观多样性营造最有魅力的城市
横松宗治是一位规划大师,还是一位景观大师。在他眼中,一个拥有城市景观特征和多样性的城市才是最有魅力的城市,并且通过大量的城市研究,横松先生提出了粒、结构、焦点、边界四要素的城市景观分析方法,被建筑界认为是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能够用来在城市景观改造中,分析规划区域,延续城市文脉、保持城市原有历史风貌的重要方法论。
其中,粒是基本要素,指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结构是景观单元的骨架,决定该区域的空间特征,是指建筑物的朝向、路网等。焦点是指某个地块中典型的建筑或街道。边界指景观单元与外界联系的界面,如河流、公路、铁路、山体等。
他坦承,这个方法是从美国的一个学者那儿学到的,后来自己一点一点研究下去,就像盖房子一样,慢慢向上延伸,最后形成这一分析方法,而这个研究方法的核心不同是贯穿其中不断的时间轴向影响分析。
他说:“我现在不敢去俯瞰城市,只能像虫子一样一点一点去挖掘这个城市的特色。因为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的城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大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每个城市是一个整体,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区域组成的。比如,上海可以划分为人民广场、浦东新区等不同的区域,然而,按照目前成片开发的模式,会造成两个不同历史文化的区域或者雷同或者无关联。”
为了让城市呈现不同的区域文化,避免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横松宗治主张城市建设要变成片开发为组团开发。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城市在摩天大楼的开发上都表现出了高水平,差别主要在于小的区域开发和建设上,这也是我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重点之一。与其大家不顾现有投入能力和消费能力地建设那些大规模的建筑,不如做一些规模小的、有序投放的、有特色的建筑,这更能增添一个城市的魅力。另外,与大规模开发建设相比,小规模开发建设对城市的破坏程度小,修复和改进的难度也相对较小。”
出自横松宗治之手的豪斯登堡项目,位于日本南部长崎县的填海区,开发总面积152公顷,于1986年开始规划设计。豪斯登堡最初建造时有三个规划理念:第一,修建成一个有增长性的休闲旅游城市,将生计与生活结合;第二,形成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与生活结合;第三,引入荷兰风格,内部设有主题公园,同时也有金融与行政区。经过长达六年的规划与建设,1992年豪斯登堡项目基本完成建设。
他直言,豪斯登堡项目,今天看来,规模还是有点大了,当时应该将它分成若干个小一点的区域开发建设,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豪斯登堡项目将“运河”引入城市,在“运河”的两岸建造高级别墅区,后院可直接上码头。“将岸线还原到原来的城市,通过设计将城市的生活岸线延长10倍,”横松宗治一直坚持的滨海城市的设计理念,在豪斯登堡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在建筑风格上,豪斯登堡项目模仿荷兰风格,因为其所处地长崎县,是日本的主要港口城市之一,和中国、欧洲等国家均有较长的通航历史,在城区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聚居区,尤其是荷兰侨民和商旅聚集的荷兰街。在对本地的文化历史、建筑历史和经济发育历史进行大量的研究之后,横松宗治才决定采用荷兰风格。
另外,他还在豪斯登堡项目海边入海口的位置营建了一个假想的小渔村的发展故事。首先,在入海口的位置有个小渔村开始形成,逐渐有一些商业活动,随着城区的扩大,逐步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城镇,以设计手法营造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通过一些建筑风格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甚至马车时代和汽车时代的街道尺度变化,把城市的“历史”感强化出来,让城市随着时间轴逐渐发展。这样,城市的的故事感就体现了出来。这一规划设计至今被建筑界喻为经典之作。
“马赛克”功能理论与城市多样性
在规划设计上,横松宗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设计界主流的流派——近代建筑主义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完全清晰分开,使得城市区位空间因缺乏多重可能性而变得乏味和无趣,他主张通过设计的“马赛克理论”营造功能混合的更加富有魅力的街区和城市。
豪斯登堡,是横松宗治这一设计理论的实践展示。该项目完全否定了近代主义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理念,采用了混合式设计——不进行明显的功能分区,让各个功能混合在一起。
整个项目以低层建筑为主,大多数住宅都是一层做店面,二层、三层居住,没有明显分区,但各种功能又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城市慢慢地发展,功能分区在局部会出现,但从整个城市来看,并无明显的分区,只是在局部有些自己的特色。在横松宗治看来,这是对既有历史城市的生长过程复制,而不是简单风情街一类的符号复制。另外,豪斯登堡项目设有两个港口,一个对内、一个对外。豪斯登堡最外围的生态防御设施非常有特色,外面有一圈运河,运河包围了整个城市。
“这一设计理论最初主要是从美国人将各种生活功能混合在一起得到的启发。也许一些国家的法律会禁止一层从事商业,二三层居住的模式,但我还是认为混在一起比较好。这就好比父母和孩子在一所房子里会有不同的生活空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利。如果功能完全区分的话,可能会出现贫民窟、富人区。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心理的健康。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动物、生物聚集在一起才得以体现。同样,城市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城市的多样性。”
横松先生说,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是1900年建造的田园城市——伦敦。尽管当时的伦敦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多,只有3万人左右,但80%的人都居住在城市中。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农业区的划分不是特别明显,体现了城和乡的结合,人们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城市的建筑风格很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等等这些都让城市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遗憾的是,伦敦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曾经模仿过美国的发展模式和建筑风格,城市中出现了一些美国式的建筑,这使得整个城市开起来不是那么和谐。现在他们也在反省,是否需要拆掉这些美式建筑,恢复原来的城市风格。”
采访结束时,横松先生说:“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复杂的过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而言,需要对不同气候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历史文化状况甚至民族聚集状况、生态角色等等方面展开研究,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和标准,并且结合不断产生的问题调整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