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本市场,激活矿产勘查一池春水——这些年那些事儿之风险勘查市场
时间:2017-06-20 09:57:32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李平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受此影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矿产勘查投资下降,风险勘查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状况。

  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矿产勘查投入在维持了连续14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后,首次出现回落。《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780.84亿元,比上年减少13.2%。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8.69亿元,同比减少11.5%;地方财政投资80.38亿元,同比减少15.6%;企事业投资611.77亿元,同比减少16.6%。

  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矿业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矿产勘查项目提供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南非等国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矿产勘查项目投融资的中心,为全球2000多家上市初级勘探公司搭建了风险勘查资金融通与矿产勘查项目流转的平台。

  众所周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全球勘查队伍及矿业公司最多的国家,是重要的矿业大国,但还不是矿业强国。

  矿业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中国矿业发展的瓶颈,尽管中国已经是矿业大国,但还没有建立起与这种地位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而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实际上,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就曾提出,目前我国还没有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希望创业板能够包容勘查资本风险。

  不过,时隔多年,我国依然没有建立与我国矿业发展相适应的矿业勘查资本市场。专家表示,通过资本市场,利用全球资金、全球资源,以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分享矿业全球化红利,是我国由矿业大国走向矿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矿业上下游割裂的遗患

  我国矿业产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这个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按照矿业生产阶段进行内部分工,将统一完整的矿业划分为两个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企业不可能自主决策融资活动,勘查资金依靠国家财政计划投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对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和地质勘查投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地质勘查单位逐步由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化,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目标;二是地质勘查投资活动被分解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块,国家财政主要支付公益性地质工作,不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支出。

  同时,国家对矿业采、选、冶企业的投资体制也作了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国家不再无偿提供地质勘查成果。而由该类企业自行通过市场交易去购买,从而建立起矿业勘查资本的循环机制。

  矿产勘查、开发和投资管理体制的这种变,对矿产勘查和采、选、冶两个部门都造成重大影响。对地质勘查部门来讲,由于长期的事业体制使得部门没有资金积累,难以开展规模性的商业性地质勘查,或仅为自己使用而进行小规模的勘查活动;而采、选、冶部门,长期依赖于国家无偿提供地质勘查成果,一旦资源配置市场化后,由于体制、机制、结构、效益等原因,使其没有能力负担商业性勘查支出,只能“坐吃老本”,造成后备资源不足、矿竭城衰的局面。

  与此同时,地质勘查行业的融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从单一依赖财政投入的融资方式,向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方式转变。目前,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的矿产资源公司可自主决策,既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合资合作勘查、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也可以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

  风险勘查企业作为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产物,受本世纪前10年全球矿业“超级周期”的推动,快速发展壮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成为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投资主体。

  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转型降速的影响,自2013年以来全球矿产品需求增速下降,主要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严重打击了社会资本进入地质勘查市场的积极性,导致全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投入出现了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

  发展勘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没有鼓励企业通过发现优质资源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进行开发的资本筹措机制。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交所矿业上市公司占比仅6.79%,市值占上交所总市值的4.97%,远低于澳交所(矿业公司占比29.6%)和多交所(TSX占比15.5%,TSXV占比48%);我国规模以上各类采选矿企9000多家,上市矿业公司161家,仅占规模以上采选矿类企业的1.76%。

  我国上市的矿业公司中,真正从事采掘业的企业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5%左右,投资于采掘业的资金额占全部投资额的4%左右。专门从事矿产勘查投资和作业的公司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而国际矿业市场已建立起较成熟的风险勘探资本机制。企业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后,就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开发资金。

  目前,国内风险勘探项目只能更多地依赖自有资金或私募基金,导致矿产资源风险勘探投入不足。矿产公司业绩和风险与一般公司相比较判断困难,国外证券交易所无一例外地将这类公司作为单列列出,并列出与普通上市公司和其他类上市公司不尽相同的财务要求和上市标准。

  专家表示,建立和发展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勘查资金问题,还可以推动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投资作业一体化进程,使资金和技术得到有效组合,优化资源配置。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筹集勘查资金、分散勘查风险的必然要求。矿产风险勘查特点决定其负债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必须依靠股权融资。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深入,新增资源的勘查成本不断提高、风险加大,分散风险和大规模筹集资金必须依靠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这需要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还应建立矿产风险勘查板块。

  二是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促进勘查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主体是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主板市场与中小企业板市场,但中小企业板基本上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规则,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另一方面,矿业资本市场中没有勘查投资板块。因此,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缺乏退出通道,造成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的缺失。这将阻碍矿产勘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资源勘查业的发展。

  三是建立和发展勘查资本市场,完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利于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提高资源保证程度。这不但是全面振兴矿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表示,2013年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回归公益性地质工作,社会资本不愿投资商业勘查,矿产勘查市场陷入困境。商业勘查缺乏筹融资渠道,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仍是国有地勘单位。打通勘查融资的渠道,使拥有勘查技术、资金实力不足的地勘单位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技术与资本的对接,将更好地支撑找矿重大突破,促进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

  国有地勘单位转型需借力资本

  国有地勘单位通过提供转让矿权、提供技术服务虽然能够积累实力逐步发展,但难以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迅速壮大自身实力。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地勘单位发展壮大提供一条捷径。地勘单位将优质探矿权打包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融资平台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勘查资金问题,分散找矿风险;找矿成功后通过市场退出机制,放大资本杠杆效应,实现资产的最大增值,实现资本几何级数的增长。地勘单位实力壮大后,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寻找下游资产,实现收购,或者依托已成功的项目满足条件后在创业板或主板上市,通过资本经营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外延方式迅速扩大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在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下,多数地勘单位的盈利模式还属于低层次的。一方面,自有矿权存在找矿不盈利的怪圈,只能将矿业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获利,所带来的问题是矿业权越卖越少。另一方面,可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地质找矿或技术咨询服务,但又不能充分体现其技术和智力价值,总是处于打工者的地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矿产勘查的效益具有间接性与后续性,只能在开发阶段才能实现勘查收益;二是技术与资本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资本市场可以将未来的、间接的收益转化为当前收益的可能,上述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在风险勘查市场平台中,发现储量的过程是实现资源、资本高增值的过程,同时通过期权、优先股等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地位对等,充分实现智力劳动价值。风险勘查市场提供的新盈利模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找矿活动尽快出成果。

  专家表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不仅是地勘单位融资的重要渠道,也将不断促进经营类地勘单位逐步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现代资源勘查企业。首先,地勘单位要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必须满足进入的条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其次,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地勘单位的经营行为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有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第三,地勘单位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过程也是适应市场、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通过市场运作逐渐培养锻炼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地勘人才,不断加快地勘企业家队伍成长。

  据估算,地勘单位持有的矿权可承载资本量达数万亿元,但目前多数处在“有权无钱”的尴尬矛盾之中,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本。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地勘单位搭建了融资平台,同时通过期权、优先股等激励机制,促使地勘单位愿意拿出探矿权与社会资本合作,在资本市场中盘活了地勘单位宝贵的资源要素。可以预期,随着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一大批沉淀的探矿权将会被激活,不断形成快速突破的良好态势。

  国外风勘融资模式可供借鉴

  资本市场是矿业强国的关键支撑。通过矿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全球资金、全球资源,提高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能力,对国际矿业金融市场有影响力,对国际矿业规则标准制定有主导能力,对矿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话语权,既保障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又对全球矿业发展具有持续影响力。我国矿业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较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进入矿业资本市场,通过外部扩张迅速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和资源储备的增加。

  国外发展实践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对矿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矿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就是与矿业的联姻才得以发展。加拿大在1890年为促进早期的资源勘探者提供开发资金而专门成立了矿业交易所。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之合并而成。从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资本市场是矿产勘查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世界上的矿产勘查资金主要来自股市,其次来自银行。在加拿大,从事矿产风险勘查企业占风险市场上市企业的1/3,加拿大国内有2/3的矿产勘查公司在上市融资。

  第二,勘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更需要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上市条款宽松。如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分为主板市场和风险市场。风险市场上市条件特别宽松。如对单纯依靠技术勘探的公司无净资产要求。

  第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是一蹴而就,是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如加拿大的国家法规——NI43-101就是在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第四,政府、专业性组织、证券交易所等通力合作。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矿业政策以保证矿业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证券交易所为上市和融资制定细致的条款,拥有众多专门知识(如独立地质分析师)组成的中介服务机构为资源公司(勘查企业)上市等提供大量而细致的服务,由银行、证券管理委员会、采矿协会、金融分析委员会、其他协会组成的团体起草和制定各种管理标准。

  当前,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搭建矿业权、勘查技术与社会资本的“无缝对接”平台,借鉴国外中小勘查公司的运作模式,推动地勘单位从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向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对于助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5日,天津国际矿业金融改革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以建立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抓手,旨在推动中国矿业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地质规律的国际矿业金融服务体系,是我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地勘服务第一股“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市场,开创了中国地勘企业上市之先河,似乎看到了中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繁荣的美好明天。“中矿资源”从开始上市筹备到最终成功上市,历时7年,经过无数考验与磨难方修得正果,其成功虽与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但背后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中国目前已经基本具备建立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条件,并具有对该市场强烈的内在需求。

  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最终将有助于实现地勘单位跨越发展,地勘市场持续繁荣,地质找矿快速突破的良好局面。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矿业资本市场,既能更好地支持中国矿业“走出去”,又能更好地吸引海外优质矿业项目和资金进入国内,通过资本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