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法治社会同时有道德之温润
时间:2016-12-14 11:00:3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荣 

    大力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同构建严格规范的法律体系一样,都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须臾不可离开、偏废。在一个充满道德温润的良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那么相应地,改善社会风气的成本也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让行善者多一些“获得感”,少一些后顾之忧,不仅是对美德的肯定和呵护,也会是对更多人学习和效仿的有效激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良善治理、社会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大力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同构建严格规范的法律体系一样,都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须臾不可离开、偏废。

    有效的国家治理,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如果说法治是明底线,更多在告诉人们什么不能做,让人心怀敬畏;那么,德治则是划高线,是在告诉人们什么应该做,促人善意萌发。先贤有言,“以法求法,法失;以德求法,法存。”一个社会,如果只重法律约束,那么这样的行动就容易变得“生硬”,甚至会发生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大家都是守法公民,但面对危困却无人愿意伸手。人生在世,要有正确的“三观”,懂得应该崇敬什么畏惧什么,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不能不识真善美不辨假恶丑,这便是德治的价值所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在完善法治的同时,通过德治的滋养,让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普遍释放出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温润和谐起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德治,当然离不开教化,但不能仅仅理解为说教。唤醒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热情,必须拿出更多实招、实策来。这些年,我们大力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素养的培育不可谓不重视。但现实中人们对道德滑坡的忧虑依然存在,比如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制假贩假侵蚀社会信任,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社会问题。这里头固然有发展阶段的制约,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崇德向善还没有切实内化于心、教化于众,臧否善恶是非、奖惩荣辱美丑亟须更为扎实的办法。从具体行为入手,发掘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办实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扬感人事迹;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加强对失德行为的严肃整治,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只有多方面一齐发力,才能激发起更多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正能量。

    在一个充满道德温润的良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那么相应地,改善社会风气的成本也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承担。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扎根于每个人一言一行的善意释放,必然要凝结于每个人弃恶扬善的自我努力,对那些积极行善者,全社会都应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也应给予其与之相称的褒奖。否则,成本收益的不对等,很容易导致“美德”供应短缺。近些年来,很多地方也逐渐注意到这一点,纷纷从法律制度层面寻找德治的破题之法。比如,颁布法规明确物质奖励拾金不昧者;制定“好人法”鼓励人们见危帮扶。让行善者多一些“获得感”,少一些后顾之忧,不仅是对美德的肯定和呵护,也会是对更多人学习和效仿的有效激励。正如古语所言,“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今天,每个人都多一些担当、多尽一份心力,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才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让道德航船乘风破浪,把中国推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