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试点16年,垃圾分类得失待检视
时间:2016-11-07 12:44:3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连海平 

  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6年,公众仍不知如何分类,这份成绩单有点难看。下一个16年,路要怎么走,还请多费心、多尽力。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称,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

  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其作用得到世界公认,但知易行难。即使垃圾分类到“严苛”级别、被公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日本,经过40多年的努力,也还没达到100%的水平。不过,北京与上海、南京等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6年,公众仍不知如何分类,这份成绩单有点难看。一方面,当然与城市垃圾总量不断攀升有关。据权威部门预计,至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会达到每天2.8万吨。每天一座“垃圾山”,处理起来确实令人头疼。另一方面,垃圾分类推行本身是否也有需要完善之处?

  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水平低,当然与公众的公共意识有关。有些人能够坚持垃圾分类投放,有些人不愿意,公共意识是分水岭。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习惯。这一过程中,政府也要有所作为,引导、帮助公众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在日本的垃圾分类指引中,一个塑料饮料瓶被分为瓶盖、塑料纸、瓶身等几部分予以投放。反观国内,垃圾分类普遍处于粗放状态,分类简单且缺乏标准指引,公众难以准确拿捏。还有就是公众教育,对成年人更要对未成年人,这方面,许多城市乏善可陈。16年试点,假如一开始就从幼儿园抓起,当年的孩子如今都踏入社会了,垃圾分类意识也都深入这一代人心中了吧。

  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参与水平。在公众参与维度,公共管理是否做到无缝对接?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分类开始,不同种类垃圾经过不同渠道进入不同处理终端,这样的分类才算彻底。一些垃圾分类较成熟的国家,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对那些不能再生的垃圾分门别类送至不同处理厂,最大程度减少垃圾总量。而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后端处理往往跟不上,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老百姓在前端仔细地做好垃圾分类,并按不同种类分别投放,却被环卫工人一股脑儿扔上车运走,导致前功尽弃。久而久之,公众参与热情也就被浇灭了。

  由于缺乏刚性制度保障,个别城市的垃圾分类还出现随主政官员变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些领导重视垃圾分类,便会在他任期内出台政策,力推这项工作,但当他调任或退休,后来者未必对垃圾分类那么用心,这项工作就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垃圾分类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硬件配置主要体现在后端处理上,要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软件配置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成文制度既约束城市管理者,保证垃圾分类成为一座城市恒久的公共政策,也要约束普通公众,譬如利用经济杠杆,对不守规矩者进行处罚等。

  16年的试点、试错,得失几何心里应该有个谱。下一个16年,路要怎么走,还请多费心、多尽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