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山西:古太原县城——“凤凰”展翅欲新生
时间:2011-03-30 11:17:24  来源:发展导报  作者:韩晓飞 


昔日辉煌 古城沧桑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境内,距今已有630余年。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故俗称 “凤凰城”。“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创建于明洪武八年 (公元1375年)的古太原县城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1/20,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太原市晋源区宣传部部长梁宏宇对古太原县城的历史了如指掌。“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梁宏宇告诉记者,古太原县城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凰的腹部,因此从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着高台,故名“凤凰城”。

走进古城,斑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像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拙朴、澹泊。

据当地人介绍,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多处,如:刘王祠、尹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4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还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另外,还有一般县治城郭中十分罕见的先农坛、社稷坛,更衬托出古县城的尊贵身份。

太原市博物馆馆长张宏说,古太原县城复建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既是晋阳古城的延续,更是晋阳文化的传承。目前在城内发现的诸多历史建筑,足以证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依龙山,东视汾河,“凤凰古城”自古物阜民丰。作为大唐的龙兴之地,这里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除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文治武功”的“太原公子”——李世民。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原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 ‘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据梁宏宇介绍,凤凰城里自古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从纪念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台骀的昌宁公祠、纪念唐叔虞的晋祠、晋阳古城遗址、纪念汉文帝刘恒的龙天庙等,到北齐历时 24年开凿的蒙山大佛,再到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虞弘墓和填补南北朝美术史空白的娄睿墓等都传承和见证了太原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姚富生,一位土生土长的晋源人。早在10多年前,当一些人还在对古城遭到破坏而漠然视之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和隐藏在古城背后的巨大潜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源人,眼看着古城的风韵渐渐消失,心里感到非常难受。从1999年开始,我就开始呼吁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

梁宏宇说,作为最早提出开发古太原县城的先行者,10多年来,姚富生可谓殚精竭虑,历尽艰辛。

“上世纪90年代末,古太原县城破坏很严重。一些建筑物是因年代久远而自然毁坏,一些建筑物则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遭到损坏。这些都属于不可抗拒的因素,我们无能为力,但对今天一些人为破坏我们却不能坐视不管。”

姚富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拆了城墙上的砖用于建房、修猪舍等,使城墙逐渐损坏,特别是近几年,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村民将原先土木结构的老宅拆掉,重新翻新成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这对于古城的保护无异于釜底抽薪,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古城将不复存在。”

为阻止村民翻盖老宅,姚富生甚至不惜与多年故友翻脸。说起那次冲突,姚富生至今难以释怀。“那个人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好友,2000年,他为了盖新房,要将原来的老房子拆掉,他家的房子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一百多年的老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了阻止他拆迁,我多次上门劝说,情急之下还差点动手。”说起这段往事,姚富生感慨不已。为了这座古城,这样的事在他身上发生过太多太多。“1999年,我提出了开发古城,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说我想从中谋利,想借此发财。”姚富生说,那时走在大街上,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心理素质要差点,这些风言风语也能把你气死。”

10多年下来,古城的每一砖每一瓦他都了然于胸。“1999年,我带人对古城的整体进行了测量,经过几年工作,2004年,我们终于绘制出了一张完整的古太原县城图,可以说是小有所成。”

在对古城进行考察研究的同时,姚富生四处奔走,给人们讲解古城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地,他的队伍扩大了,同行的人也越来越多。“2003年,我们成立了‘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以此为依托,奔走呼号,致力于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现在,我们研究会共有会员50多人,都是一些热爱文化的老年人。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年轻的也有50多岁。”“当年,古太原县城店铺字号林立,既有明代的建筑物,又有清代的建筑物。究竟哪一家是清代,哪一家是明代的,研究会首先从人文地理资料入手,对失去的古建筑、古文物进行盘点、搜集,绘成图册。几年来,我们先后整理出版了《太原市旅游文化漫谈》、《晋源民间文化研究》等书籍。同时,我们还到外参观、学习,寻找资料,先后到过河北、上海、香港等地。为此,前前后后投资了100多万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复古太原县城的可行性建议。”

民间保护与开发古太原县城高涨的热情,引起了晋源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已确定为2011年度太原市的重点项目,引起海外人士的青睐。姚富生多年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百姓期盼与古城开发的现实距离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古城什么时候开发啊?我们都盼了好多年了。”那么,老百姓的期盼与古城开发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古城开发为何迟迟未见效果?

经过姚富生等一批人的多年奔走呼吁,现在古城居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古城开发能早日落地。

今年74岁的田发祥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得知记者来,老人热情地带大家参观了他居住了70多年的老宅。

“这座宅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具体多少年了,我也说不清。反正从我太爷爷那一辈起就住在这里。”田发祥听老辈人说,这座宅院原来的主人是一对兄弟,后来他们双双考上举人,到外地做官后就将宅院托付给了他的祖上。“以前大门前就有一副‘兄弟登科’的牌坊,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掉了。”

说起那段历史,田发祥至今记忆犹新。为了保护院子里的古迹不被破坏,他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尽最大努力保存下了一批珍贵文物。

“那时候凡是旧社会的东西都要毁掉。我家院子里有很多砖雕非常精美,我半夜起来,偷偷用泥将这些砖雕都抹住了,才终于逃过一劫。”在田家,至今还有两处屋檐下的砖雕被泥糊着。“现在年纪也大了,爬不了那么高,等古城开发的时候让专家拿掉吧”。

田发祥的家里还保存着一块木匾,据说是当年傅山先生送给本院主人的,上面清晰地印有傅山的印章。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之所以得以完好地保存,田发祥功不可没。

古色古香的太师椅,雕饰精美的门扇床头……要不是旁边一台样式老旧的彩色电视机,这里俨然就是一幅古时老百姓的起居场景。“房子太旧了,快没法住了,一到夏天就漏水,希望政府能早日开发,让我们这些老人也看看开发后的新古城。”

从田老家出来,记者来到相邻的杜建章老人家。他家的房屋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孩子们都搬出去了,我们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也不想拖累孩子们,再说也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杜建章告诉记者,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一到夏天就漏水,碰上大雨天,屋子里就没法呆了,而且由于周边新房盖的很高,导致一到雨天,街上的水就都流到院子里,房子已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要是修的话,我们早就修了,但听说政府要开发古城,我怕自己修房子时破坏了原来的样子,所以一直没修。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能早点开发,一来能将这些古建筑保存下来,二来搞成旅游区的话,也能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经济效益。”“古城什么时候开发啊?我们都盼了好多年了。”古城开发为何迟迟不见效果?姚富生给出了答案。“现在古城开发遭遇的最大困境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太落后,而古城的水电暖改造是一项很大的工程,需要周密的规划,万一规划不妥,会影响到很多古建筑。其次,现在一些老百姓的保护意识很差,听说要开发古城,为了在开发时能多领点改造费,一窝蜂地起房盖屋,现在的古城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开发起来难度很大。”

本报记者 毕树文 车 涛 蒋 伟

古“凤凰城”的开发之困

晋源镇古城营村村西的入口处,有一个绵延几里的残破土墙,姚富生说,那是晋阳古城的外城。“尽管年代久远,城墙已经风化殆尽,但站在土堆上环顾四周,仍能看出当年的气势。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古晋阳城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修缮,目前城区遗址只保留着西城墙中段、西城墙护城河、西南城角、西北城角和位于罗城村东南原老爷阁等旧址,其余已被侵蚀殆尽。”

据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常一民介绍,2500年来,晋阳城的盛衰兴废造成了古城遗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考古发掘工作造成不小的难度,同时,由于晋源区晋源镇一带现在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建设,给保护古城遗址工作增加了难度。“然而,随着太原城高速扩张,尤其是近些年大拆大建之后,老城风貌已所剩不多,包括最能证明老城格局的城门也几乎消失殆尽,拱极门、镇远门,原先五一广场还有新南门,解放后也被拆了。现在太原府城仅存的一处拱极门,也一直在修修停停中。”

姚富生回忆,解放后拱极门已经破旧不堪,城楼早已坍塌,垛口、平台的墙砖也侵蚀毁坏。到上世纪90年代,拱极门只剩下残破的城墙和一堆堆夯土。“城楼一直在修,但10多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对外开放!”姚富生所说的修缮工程始于1998年,此后修修停停,2005年主体工程完工后,装潢等扫尾工程至今仍没有完工。

姚富生告诉记者,古太原县城保护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和如何调动老百姓支持、配合整个城区的开发保护。“前几年晋源区政府邀请了北京专家对古城东北角做了规划,本来是想通过百姓出资,政府给予相应补助的方式修缮一些民居,但这一计划并没有引起当地居民的‘兴趣’。几经宣传效果不大,区政府决定先垫资恢复古城北大街风貌,以此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目前工程已如期开展。”“很多老百姓听说要开发古城,纷纷拆掉旧房子在原址上起房盖屋。这不仅破坏了古城的风貌,对周边古建筑也有很大影响。如果要开发,这些新建的房子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姚富生说,除了乱拆乱建外,古城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落后,水暖电都管道都存在严重老化的问题,开发时必须将以改造。

据姚富生介绍,目前,古太原县城开发保护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亿多元,古城保护区域面积为1300亩,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项目既要将现有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学校搬迁出古城,保护性恢复古县城。同时还要以晋阳文化与太原县老城建筑为依托,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难度确实不小。”

“人”应该是规划中的第一要素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

穿过晋阳古城的北门,除了外门匾额,城门内还另有一块写着“德化”二字的匾额。“我觉得,‘德化’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参与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多年的晋源区新闻中心副主任聂振宇告诉记者。

聂振宇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城因旅游变得拥挤,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古城部分资源遭到损坏,原有风貌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古镇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古太原县城要科学开发,走以保护古城资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把居民住宅的改善作为古城保护基本目标之一。“关键是要将居民住房质量优先解决,没有人的古城永远也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由此可见,“人”应该是规划中的第一要素。按聂振宇的理解,古太原县城中的居民才是保护的最终目标,即使是对古建筑、街巷的保护,也要落在能够改善古城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上。“要改造古城,要改变古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就要把文化旅游业做成最大的民生工程。”聂振宇说,古城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统一。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居住在古城镇中的原居民,所以原居民必须要居住生活在古城里。

但由于种种原因,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却在实际开发方式上采取了“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做法,把残存的历史建筑拆平,再按原样“克隆”重建,建设者如此理解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令专家学者甚是担忧。“原居民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局长杨秀生告诉记者,如利比亚沙漠深处的一座古代小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恢复了其古貌,虽然旅游者走进去仍像进入中世纪时代的阿拉伯小城,但城内没有原居民,人文景观不复存在,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只有物质存在,而没有原居民的作法使古城的内在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者的精神诉求落空。“在古城镇的旅游规划时,不仅要注重能否修复保护好,而且一定要重视原居民的传存问题,让丰富多彩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能传存与保护下来。”2011年3月18日太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廉毅敏赴晋源区调研,看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气势恢宏的太原县文庙,他赞不绝口,要求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将太原灿烂的文化弘扬好、传承好。

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

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要体现“晋阳”文化、地方特性等优势资源,要“小心翼翼”地进行改造,在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科学发掘古城潜力,最终回到改善城内居民生活质量的人本目标。

保护还是开发,似乎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在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陈昌笃看来,“这个矛盾完全可以解决,对遗产地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并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实现功能分区,细致地规定哪些不可以动,什么区域可以建什么建筑。”

许多文化遗产每年承受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压力,却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总是给游客浮光掠影的草率之感。“对古城开发,我一直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分层次错位发展。”梁宏宇认为,古太原县城要打造高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高端的服务业,由观光旅游转化为休闲度假旅游。

晋源区区委书记赵伟东认为可以将 “古太原县城”复兴目标分为三个:一、保护古城文化资源,改善古城的生活条件,增加古城作为生活区的吸引力。二、保护文化遗产和地方特性,重新利用空置的和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建筑来为居民和旅游者创造最大利益。三、保持古城居民,避免动迁,进一步把古城开发为地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文脉和开发,而开发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文化魅力和改善民生,开发与保护并不存在矛盾,只要我们能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一定会相得益彰。”

人文学者裴钰认为将文化遗产地较成熟的区域开发模式分成两种,一是丽江模式,包括平遥和凤凰等古城。二是国家大遗址公园的模式,如今年计划开放的西安秦陵国家遗址公园。“应该多听老百姓的想法。”梁宏宇说目前,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已经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主要办法,使居民也有机会参与进来。

梁宏宇认为,现在许多古城和古村落的开发已经出现了固有的“死”套路。大体是,先找有资本的开发商,不经过专家权威论证也不向当地百姓公示,完全按照商业赢利的需要制订方案。再陆续迁走原住民,沿街设置店铺招商引资,街头墙角挂上红灯笼、插上彩旗;为了客人翻番收入翻番,随心所欲地增加景点,甚至动手造假,直至古城失去真正的个性与气质。最终,完全破坏原有的文化根基。

那么,古太原县城如何开发?杨秀生认为,“一个古镇的发展必须有清晰的核心主题。在古太原的保护和开发上,不仅要吸取其他地方古镇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与自己本地的特色才能有效的达到其独特价值的体现。”“我一直关注着古太原县城的保护和开发,有许多人建议要走平遥古城的开发模式。”提起古城的开发,梁宏宇很担心,“如果简单地效仿一些地方搞古城开发,让原来的老百姓搬出去,就是把活城变成了死城。城不活,怎么开发?”他认为,两座古县城,在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建筑、生活习惯等方面并不相同。

太原旅游或由此破题

近年来,晋源区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庙、龙天庙、玉皇庙、秦家大院、西城门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复。遗憾的是,由于受资金所困,一些古建来不及修复就已塌毁,对古城的建设性破坏还在继续。

令人欣慰的是,姚富生这些在古城的人文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和文化人士,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古太原县城的研究和保护,勘测、研究、整理、编撰、出版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太原市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编制的《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已于去年年初正式向社会公布。“古太原县城开发保护建设项目古城保护区域面积为1300亩,建筑面积为 25万平方米。项目将现有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学校搬迁出古城,保护性恢复古县城,包括将修复古太原县城墙、街道以及一些主要古建筑和古县城的基础设施。建成之后既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又能够极大地发展太原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据姚富生介绍,该项目是以晋阳文化与太原县老城建筑为依托,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旅游产品为明代早期古代衙署、贵族、市井生活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形象定位“明代古县城”。

“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恢复,将带动晋阳古城遗址周边的复原,进一步发掘晋阳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富生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与晋祠、天龙山、龙山、蒙山、晋阳湖等景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晋阳文化旅游系列,同时,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

以古太原县城恢复为标志的晋阳文化旅游核心区作为山西旅游横贯南北的重要节点,未来他的集聚功能将不断放大,太原旅游发展或将由此破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