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自然”研讨会聚焦生态自然与城市生活质量
时间:2016-07-11 21:16:3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6月11日,“城市自然”研讨会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丹麦文化中心举行。5位景观与建筑设计领域的中国专家,近60位相关专业领域的观众,与本次展览《松临城下》策展人——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美学设计方向教授Stig L. Andersson先生展开对话,探讨“基于自然的设计方法将如何影响城市未来生活质量”等课题。

e15a15c8a8c4cd70145bbd1990726364.jpg

  研讨会在丹麦文化中心主任刀文克先生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他说,这个空间不仅仅是丹麦与中国官方对话的平台,也是为更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提供的一个开放平台。本次研讨会将是丹麦文化中心未来一系列跨学科学术活动的开始。
Andersson先生从20世纪“城市作为机器”的观念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毁灭性影响,现代都市在西方几何审美指导下进行的建设所带来的人、建筑与自然的相互疏离,以及情感与精神危机等问题出发,心怀担忧与希望,试图从中国文人的绘画与久违的传统自然观中寻求解决社区营造、气候适应、物种共生、雨水管理等当代环境问题的方法。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栾博,梳理了景观之于市民生活与权贵生活的不同功能与意义,以大量数据与实例揭示了当前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各地所遭遇的诸如雨洪内涝、雾霾频发、热岛效应、物种减少等严重困扰人们生活的“城市病”,认为未来的城市景观将由花瓶时代迈入绿色基础设施时代,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应特别注意本土经验与传统乡土技术的总结,生物保护、市民参与与市场化运营等综合价值的兼顾等问题。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从对太湖石的切割所找到的有关物质内部与外部、自然力与人工切割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出发,从微观到宏观的感性视角提出了什么是虚幻臆断之外的人与自然在当代的客观联系。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史丽秀,以“礼与境”为主题,以作为国家级设计单位的项目实例为基础,结合北京城市布局的历史沿革,总结了景观设计中有关中国建筑文化表达、情境营造、尺度推敲与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如何在大自然环境中巧妙融合工整对称的人工短轴景观布局,达到“大自然、小工整”肌理的有机融合等问题。

f2e96192292df13ec41e4cf1172ed3af.jp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以其轻松风趣的演讲分享了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有关绿色建筑以及可持续设计的诸多思考,提出了“消隐”在当代以及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可能性、自然可再生能源及温控建筑材料的应用及其在当下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从作为农耕社会的中国的立国之本出发,梳理了几千年来劳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然系统中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他引用杭州、苏州、绍兴、常熟、厦门等地的实际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了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采用的问题解决方式,提出了“保护、修复、转换、整合”四个构建城市与自然系统平衡的策略与途径。

ab9508c4136141e42e18ff3ff5b2def7.jpg

  在专业研讨的同时,丹麦文化中心一层近2400位观众陆续徜徉于“松临城下”十五棵松树之间,构建着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有关“城市自然”的叙事。据悉,“松临城下”是在中国背景之下引进“城市自然”这一概念的方式,也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提出的一种愿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