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命题,荣成市以敢为人先的成功实践,把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描绘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图景,探索出沿海发达城市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他们以“扩大城市、提升城镇、缩减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区域功能定位,形成了规划布局合理、人口产业集聚、设施配套完善、镇村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协调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他们以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为目标,统筹海陆生产力布局,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走进荣成探寻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荣成市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是一幅城乡统筹互动、一体发展的和美画卷。
敢为人先,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荣成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先行”,这既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支撑,也是对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执政考量,更是对缩小城乡差距、让百姓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3月10日,来自中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18名专家齐聚荣成,就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并对荣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调研———早在2010年10月,荣成市就被中科院选定为唯一一个县级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两年前,面对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要求,面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新课题,荣成市在全面审视自身实际及发展优势后,率先提出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化管理和生态建设“六个一体化”的目标。
不仅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而且要争做“先行区”,这是一种气魄,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实力。
敢于先行,基于荣成市对城乡一体化的深刻战略思考。荣成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革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百姓有尊严地生活。
敢于先行,还基于荣成市对自身经济基础、产业优势和城乡布局的现实思考。荣成市总体已经进入城乡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期、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期,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
荣成市沿海经济发达,带动能力强,星罗棋布的400多个渔农结合村和渔业公司,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100多个———经过多年的产业培植和强弱兼并,有着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要素吸纳能力,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居住社区。
荣成市已形成了北部成山、中部市区和南部石岛三个区域发展中心,以港西、俚岛、虎山和人和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框架已经拉开,城乡一体发展的空间布局已见雏形。
然而,优势与问题并存。沿海带动力强,但由于历史上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配套落后;城镇化起步较早,但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却各自为战、自成体系,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重复建设。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优势与问题,荣成市把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着力点,放在打通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上来。
于是,2009年,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写入了荣成市《政府工作报告》,《荣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随之出炉,“一城、两带、三片区”的宏伟战略规划逐渐明晰。
科学谋局,沿海与内陆统筹推进
———荣成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敢于先行却不急功近利,他们结合区域实际,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科学布局,通过海与陆联动,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和设施配套的统筹推进、共同发展
3月14日,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荣成召开,来自市直部门及各市区相关负责人领略了连片整治给荣成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连片的方式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只是荣成市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思路的一步打基础的“棋子”而已。在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这盘持久的、浩大的“棋局”中,荣成市运筹长远。
“扩大城市、提升城镇、缩减农村”———这一荣成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成为谋局的主线。
春节过后,荣成市夏庄镇项目区内5个由沿海乡镇转移的项目投入紧张建设,与此同时,该镇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到寻山、俚岛等镇的企业去上班———内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沿海集聚内陆人口,内陆与沿海之间的要素融合、流动,已成为荣成市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沿海与内陆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善弈者谋势。荣成市从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入手,放大沿海优势,弥补内陆“短腿”,着力打造人口集中和产业培植的平台。
按照海陆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荣成市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区域功能定位,确立了“一城、两带、三片区”空间布局———
“一城”,即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市区的扩张加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园区、镇街驻地、城郊村庄延伸,带动环城小城镇建设。
“两带”,即沿海、内陆两个功能分区带。沿海城市带,以崖头、石岛、成山三大城区组团和港西、俚岛、虎山、人和四个中心镇为依托,带动内陆人口向沿海集聚,推进产业向内陆延伸;内陆村庄聚合带,以镇驻地及社区村为依托,提升镇驻地,扩大中心村,撤并弱小村。
“三片区”,即中部以市区为中心,辐射经济开发区及俚岛、滕家、大疃、夏庄、荫子、崖西等镇,强镇弱镇互补、山区向中心转移;南部以石岛管理区为主体,辐射人和、虎山、上庄等镇,打造产业和城镇发展隆起带;北部则以成山镇为龙头,辐射港西、埠柳等镇,打造工业制造、滨海旅游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一城、两带、三片区”的空间布局,清晰地描绘出了荣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在这一蓝图上,生产力、资源及基础设施重新优化配置,各个区域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实现了局部与全局统筹推进,沿海与内陆共赢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荣成市长远规划,从打基础入手,确定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重点突破、形成框架。到2012年,调整完善城镇建设布局、产业布局、人居布局,建立体制机制,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
第二步,全面推进、形成体系。到2020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六个一体化,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
沿着既定蓝图,荣成市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沿海城市带建设战略已启动,十亿多元资金投入城乡设施对接;沿海产业隆起带带动产业加速向内陆传递,一个个项目园区在内陆崛起;广大农民则从全覆盖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感受到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
城乡联动,因地制宜标本兼治
———荣成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不是城乡一样化,他们既注重通过基础设施对接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又注重以产业培植缩小城乡收入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同步提升
荣成市认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让农民生活品质发生变化,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公共服务。
因此,荣成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标本兼治、联动进行:既注重通过设施配套推进集中居住,缩小城乡环境上的差距,又注重以产业培植解决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问题,缩小城乡收入上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同步提升。
因地制宜,他们针对沿海与内陆村庄的不同实际,选择不同的“一体化”实现路径。
荣成市沿海镇驻地村的群众大多已“上楼”,但人虽然住上了楼房,冬天却要烧土暖气,做饭要用液化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跟不上,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居民对城市居民便利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
群众的需求,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去年,荣成市启动沿海城市带建设战略,以镇街驻地为节点,投资5.5亿元启动了水、暖、天然气、污水、垃圾“三通两处理”工程,推动城乡设施全面对接。与此同时,对113个村庄实施住房建设工程,3万户5万多农民即将搬进新居。
对内陆村庄,荣成市则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他们以辐射半径1.5公里、带动周边3至4个村、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为标准,计划今年年底在全市农村建成310处社区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260余处社区服务中心,让荣成广大农民尽享和城里人一样便利、完善的服务。
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荣成市积极推动民生保障向农村覆盖,继去年安排1.9亿元财政资金,加强新农保、新农合、低保救助等民生事业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提高各项民生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才是根本,荣成市找到了“治本”的最佳途径———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如今,荣成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起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带动农户4.2万户。
土地流转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让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解除了城镇化带来的后顾之忧,扫除了实现农民市民化道路上的障碍。
两年的实践,荣成市城乡一体化的征程虽然刚刚起步,但框架已越发清晰:以沿海城市带和内陆村庄聚合带建设为载体,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民生保障向农村覆盖的力度不断加大,迈出产业向内陆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服务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