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始采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自2011年3月从重庆首发的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国已有16个城市开行了去往12个欧洲城市的集装箱班列,累计开行1700列以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使者。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广阔的区域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培育新的经济轴带,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版图呈现加速分化的态势:东部地区缓中趋稳,在转型升级和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中西部地区内部分化明显,一些中西部省份依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而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一些地区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东北地区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现深度调整。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仅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动力,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云中指出,“三大战略”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和深化,其特点是更加强调跨省、跨区域的大区域发展;从沿海开放转向更注重空间和内容的全面开放;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十三五”开局之年,一系列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相继推出:
4月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5月中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提出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5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下好区域发展这盘棋,中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将可延续更长时间。“应着力通过制度改革消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和创新驱动,不断释放结构生产力,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