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水北调:构建中国新水网
时间:2011-03-21 13:56:1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编辑/李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目前黄淮海地区连续多年干旱,水资源紧张形势日益加剧。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必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工程建成后,长江、黄河儿女可同饮一江水,南方与北方真正“血脉”相连。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南水北调

工程规模:工程分为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中线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山东、湖北、青海、甘肃等20省市
投资额度: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工程进展: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50年,全部工程将完成

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今年以来,干渴笼罩下的北方,遍布着对水的期盼与渴望。从胶东半岛到河北,从天津到北京,城郭处处,沃野千里的北方大地,处处可见缺水的困顿。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这一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难以投资落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北方相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是华北地区的3至4倍,达9000多亿立方米,数千年来为洪涝灾害所苦。

一方需水,一方怕水。让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修建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同志挥之不去的战略构想。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高瞻远瞩地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使得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摆上议事日程。经过多年艰苦、细致、深入的勘测、设计、论证,中央决定在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和污水资源化的同时,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北方地区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三线共谱中华新水系

经过多次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50千米,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千米,黄河以北173.49千米,胶东输水干线239.78千米,穿黄河段7.87千米。规划分三期实施。

2002年,一期工程开工。2010年3月25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隧洞全线贯通,至此用于调引长江水的南水北调东线输水线路在山东境内黄河河底约70米深处成功穿越。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1.945千米(其中,总干渠1276.414千米,天津输水干线155.531千米)。规划分两期实施。

截至2011年2月,中线河南段干线工程全线开工。实际开工建设有穿漳工程、鹤壁段、穿黄工程和陶岔渠首等,共计21个设计单元工程,已开工项目总长395.7公里。单元工程优良率达93.3%。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

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本着“三先三后”、适度从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造福亿万群众的幸福线

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是继三峡库区移民之后,我国最大的移民工程。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永久征地94万亩,规划生产安置人口56万人,规划搬迁建房人口43万人,可研阶段征地移民补偿总投资550亿元。为做到“和谐征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通过与沿线七省市签订征地移民责任书,各项目法人与地方征地移民主管部门签订开工项目的征地移民工作协议,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截至2011年2月,累计征地85万亩,完成88%;累计搬迁人口7万人,完成74%;生产安置18万人,完成70%,满足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陆续建成,保障供水、防洪除涝等方面的效益逐步显现,沿线亿万群众正从中受益。河北省邯郸县三陵乡姜三陵村——广阔的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300多人的吃水,从一口深达650多米的地下水井汲取。每隔一天送水半小时,是村里人脸上露出笑容的时刻。村民们期盼着村边修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早日通水,憧憬着在家中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享受清水的情景。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还可以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宝应站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座开工建设、第一个完成并投入运行的泵站,于2005年10月完成试运行验收,工程于2006、2007汛期连续两年投入里下河排涝运行,累计抽排涝水2.02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7年8月,山东省大汶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洪水,东平湖面临防洪压力。济平干渠下泄东平湖洪水历时近1个月,下泄洪水总量7000多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洪压力。为进行水土保持和堤防防护工作,济平干渠工程沿线渠道两侧共植树56万株,绿化草皮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宽近100米、长90公里的景观绿化带,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张状况,中线优先安排建设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应急供水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向北京输水3亿立方米的任务,北京由此成为首个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城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