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接受专访 畅谈“十三五”城市工作
时间:2016-05-06 10:49: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亢舒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展望十三五”第十四场报告会上详解《纲要》重点与热点——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点可以概括为:把握一个规律、实现五个统筹、理解九个重要论断。

  5月5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举行“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十四场报告会,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作题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陈政高。

  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第一,城市和建制镇数量激增。37年来,一座座城镇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到2015年底,城市数量已达到656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515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463个和18342个。

  第二,城镇人口快速增加。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1978年是1.7亿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人。1978年到2015年,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惊人速度,攀升到56.1%。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50%,英国、美国用了50年,德国、法国用了70年,而我国只用了30年。

  第三,建成区大规模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长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这还没有包括矿区,如加上矿区,达到10万平方公里。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1981年到2015年,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不足0.2亿平方米提高到64.2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人均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

  第五,城市经济高速发展。1988年到2014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2%,比全国GDP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2014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25万亿元,是1988年的74倍,占全国GDP的82%。

  第六,居民财富迅速积累。据有关研究,2013年,城市居民户均财富达到了185万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013倍。城市家庭大部分拥有了自己的产权住房。住房成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财富。

  问:“十三五”时期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点可以概括为:把握一个规律、实现五个统筹、理解九个重要论断。

  关于“把握一个规律”。中央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关于“实现五个统筹”。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格局。这五个统筹包括: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关于“理解九个重要论断”。一是在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上,中央提出“一个引擎、四个中心、一个地位”。即城市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在城市的发展阶段上,中央提出“一个方位、五个判断”。一个方位,即我国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五个判断,即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城市发展转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阶段,“城市病”有可能集中凸显,社会结构面临优化调整,发展方式亟待深刻转变。三是在城市的核心作用上,中央提出“一个发挥、四个必须”。即发挥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必须有效化解“城市病”,必须以城市合理布局提供“骨架”支撑,必须打造城市特色风貌、培育城市“精气神”。四是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中央提出“四个着力、一条道路”。即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五是在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上,中央提出“三个实现、三个建设”。即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六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原则上,中央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七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上,中央提出“三个顺应、两个坚持”。即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八是在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上,中央提出“一个转变,一个关系”。即城市政府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市民和政府的关系应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九是在城市工作的领导体制上,中央提出“一个必须、一个健全”。即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请问城市设计有什么作用?住建部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答:城市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城市设计概念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其思想和实践可上溯到古代城市兴起之后。古希腊的卫城、古罗马的城市广场,都堪称古代城市设计的范例。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进城市设计,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比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设计,美国巴尔的摩港区更新改建城市设计、法国马恩河谷新城的城市设计、英国伦敦码头区的城市设计,等等,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设计的经典案例。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设计制度,大学本科没有这个专业,社会上没有这支队伍,政府也没有部门抓这项工作。我国有一些城市有这方面的尝试,成功的案例有北京中轴线、天津文化中心、上海世博园、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哈尔滨科技中心、厦门环岛路、北川新县城、乌镇整体保护,等等。但是,多数城市在城市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这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特别是建筑不和谐、城市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

  我们将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我们将督促各城市积极行动起来,设计我们的城市,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问: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坐标、凝固的文化。怎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建筑?

  答: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建筑方针。两千年前,罗马人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要素,至今在全球建筑界仍然很有影响。195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那时,能设计和建设出像人民大会堂、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革命军事博物馆等著名的“十大建筑”,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个方针;近些年来,出现了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出现了山寨版的乱象,出现了一系列建筑质量问题,就是因为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这个方针。

  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将建筑方针调整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旨在突出建筑使用功能,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适用”,就是要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了应用。“经济”,就是要遵循建筑的内在规律,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益。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要体现节约高效,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必须力戒不计成本、无视效益的“烧钱”建筑。“绿色”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低碳环保节能,在建筑材料、施工方式和运行维护中都应体现绿色。“美观”就是要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创造经典、塑造“大美”。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彼此兼容,不能割裂,不可或缺,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方针理解透彻,把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正确把握建筑设计方向。

  其次要提高建筑师水平。建筑是由建筑师设计的,要想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必须要提高建筑师水平。实际上,我国的建筑师从20年代开始,就探索中西结合的问题,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他设计了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场关于大屋顶的争论。其实,围绕的还是这个主题。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风靡世界,成为主流。我国由于封闭,现代主义建筑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气候。而在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蜂拥而至,中国建筑(5.580, -0.01, -0.18%)师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应对,丧失了建筑话语主导权,处于边缘化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提高建筑师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就要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就要搭建建筑设计大赛、建筑评论、建筑师论坛等各种平台,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就以建筑评论来说,它对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对提高建筑设计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纵观各发达国家在建筑风格方面,都是先引进外国的观念和设计师,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本土化,都会产生本土的设计大师、设计理念、设计流派。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韩国也是这样。我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千方百计,促使中国建筑文化复兴局面早日出现。

  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已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实施?

  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矛盾很多。如果能集中力量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和建设海绵城市两件事,就可以解决主要矛盾,大幅度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于法国巴黎,集大成于日本。与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优势明显:一次性解决各类城市管线敷设,而且可以长期运行;节约地下空间,可以让地下空间更大地发挥作用;腾出地上空间,不仅节约土地,还可以使城市更舒适、美丽;便于发现隐患,也便于维修,只以自来水为例,全国年均漏失率是16%,北方一些城市都在30%以上,管廊里的水是不可能漏失的,这将节约多少水?水又是多么宝贵?可以拉动有效投资,据估算每公里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约1.2亿元左右,虽然看上去一次投资很大,但统算起来,比我们现在做法要省许多钱。

  中央已经明确要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特别是规定,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管线必须全部进入管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线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

  现在的管廊建设,城市政府有深刻的认识,社会有雄厚的资本,资金技术已经过关,管线企业完全服从统一入廊安排,已经到了我们全面推进的时候了。2016年,全国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要义就在于将过去的“把雨水排出去”变为“把雨水留下来”;在于减少径流,减少污染。

  关于方法,大体上说是三条,即利用自然条件收集,如河流、湖泊、湿地;利用工程收集,如下沉广场,如蓄水池,如家庭收集措施;建立责任制,按发达国家做法,每个区域内,排除雨水是有限制的,超排就要罚款,这也是一个体制的建立。到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即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对此有哪些举措?

  答:住房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实现住有所居。

  一是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4013万套,其中棚改就达到了2191万套,上亿群众喜迁新居。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仍有约1亿人住在各类棚户区、“城中村”,环境脏乱差,配套设施不齐全。棚改任务依旧繁重艰巨。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正式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我们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创新机制,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二是完善公租房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房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大大缓解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经过实践,我们对多种保障房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廉租房和公租房两种租赁型保障房。接着,又将廉租房和公租房合并为公租房。今后的方向是,实现公租房货币化,原则上政府不再投资建设保障房,而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租赁房,政府只发放补贴。这不仅可以节省投资,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效率,减少腐败,也有利于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从满足新市民住房需要出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