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或设计双年展,是国际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两年一届。双年展制度起源于威尼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从十九世纪风行一时的国际博览会脱胎而来,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以及它们的主权表达需要息息相关。随着冷战结束、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出现,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减弱,双年展开始从不同国家共同参与演变成淡化主权意识和去国别化的城市竞赛。不同城市竞相举办双年展,制造文化、艺术或其它专业的奇观,以吸引跨国流动的资本和人群,推动城市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再生,或争取成为全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抢占全球或区域经济金融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中心城市加入到举办双年展的行列当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拥有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双年展。
2011年11月,武汉市举办了首届设计双年展,这是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整体战略部署中的一部份。这次双年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证明了在武汉百业再兴的过程中,重视设计的作用,优先举办设计双年展,是一次非常正确的决策。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小球推动大球的效果。
一 武汉双年展背景
——复兴大武汉设计被赋于重任
武汉市在上个世纪初叶,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仅次于上海的中心城市,被称为“大武汉”。但在那之后,由于战争、单纯工业化发展、国家区域政策调整等种种历史原因,至上个世纪后半段,“大武汉”雄风不再。进入本世纪,随着国家区域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武汉身负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个“国家战略”,武汉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汉市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战略目标。
复兴大武汉,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武汉要想解决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硬约束之间的矛盾,完成国家赋予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任务,就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设计能够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高效优化与配置,设计是科技进步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因而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大力发展设计产业,可以推进武汉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复兴大武汉,既需要建设经济强市,也需要建设文化强市,这是武汉市领导层的共识。什么叫文化强市?武汉市长唐良智认为,首先是城市文化形象好、特色鲜明;其次是市民素质高;第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达;第四是拥有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家大师。唐良智市长又指出,设计是将城市变成精美文化容器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在城市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因为重新发现了设计在复兴大武汉中的价值,武汉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了将武汉打造为世界性的“工程设计之都”的愿景。这是武汉明确了要将重视设计的理念融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为获得一个名号。
武汉首届设计双年展就在这样一种设计价值被重新认识和肯定的背景下举办了。
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市城建委在省住建厅的关心帮助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湖北美院的大力协助下,组织了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暨艺术城市论坛系列文化活动(以下简称展会活动)。2011年11月11日,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暨艺术城市论坛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江城武汉大放异彩,“武汉设计”品牌引得世界瞩目。本届双年展的主旨是“发展工程设计产业,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重点展示在汉工程设计企业“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经典工程,主要参展单位包括在汉的国内外知名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大专院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企业。力图通过工程设计和视觉艺术的结合展示工程之美,期望借助设计大师和系列论坛诠释工程之美,是一次艺术回归工程的实践。诸多国内外的名家和大师汇聚一堂,对“城市转型创新”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二 武汉双年展的创新
——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尝试
作为首届双年展,武汉主办单位没有好高骛远,在定位上注重贴近城市当前发展的任务,但在形式和内容设计上,都大胆进行了创新。
武汉双年展的宗旨:推介武汉设计文化与设计科技的成就,展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的实力;宣传与推介武汉工程设计企业的领军人才;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之成为武汉城市文化品牌,经济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武汉双年展的定位与主题:定位是市民角度、艺术家视野。主题是重新诠释武汉百年设计发展历程,以及工程之美、设计之美、建设之美、劳动之美的最新理解;展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实力。
武汉双年展的内容及创新:本次展览在武汉美术馆进行,共分为8个展厅,展出作品124项,展板159个,模型和雕塑29件,包括11栋武汉近代优秀建筑和50多个在汉工程设计单位的经典作品,以及部分武汉施工企业的经典项目。展览共分为六个板块:“百年武汉”,细数近现代武汉优秀的历史建筑;“实力武汉”,介绍出自“武汉设计”的精品工程;“魅力武汉”,展现武汉的城市生态景观工程;“艺术之城”,介绍国际国内艺术城市的经典案例;“设计之城”,细说武汉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的优势、规划,同时让观众领略到首尔、都灵等国际知名设计之都的风采。
本次双年展在内容上最大的创新是,设立“大师风采墙”,让48名武汉设计行业的院士、大师、领军人物、杰出青年设计师集体亮相。 把他们当作武汉的城市英雄和武汉精神的践行者介绍给全体市民。
武汉双年展形式与创新: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建筑工程,将久远的历史图片和工程图纸“翻译”成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弱化工程拘束专业语言,强化艺术直觉感受及人文特征,以详细、通俗的图解促进观者与工程设计作品之间的视觉艺术对话。参展的60余幅展品,被制作成为版画、水彩画等展版,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气息,这在世界各类工程设计展出中属于首创。通过这种形式,观众可以从设计角度理解艺术,从艺术角度认识设计,充分了解武汉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建筑、工程设施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三 武汉双年展的公众参与
——让设计深入人心
为了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双年展组委会搭建了一系列供公众参与的平台,为业界设计者、设计专业学生以及普通市民提供了交流的好机会。
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展了“五座武汉城市地标”和“十项‘武汉设计’最具影响力工程”评选活动,分别从本次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展出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和50项在汉工程设计单位设计的经典工程中选出。
现场投票当天,许多市民赶往武汉美术馆捧场,投票桌前不时排起长队。最终,五个“武汉城市地标”的称号分别由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江汉关大楼、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摘得。
这些上榜的建筑和工程,无一例外,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印记。黄鹤楼表现武汉悠久的楚文化和历史记忆,武汉长江大桥展示武汉桥梁交通工程的传统优势,江汉关大楼是大武汉对外开放的标志,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是武汉深厚文化教育实力体现,汇丰银行大楼展示武汉金融优势,5大武汉地标全面展示了大武汉曾经的辉煌,也向世界宣告复兴大武汉的决心。
在本次双年展10项“武汉设计”最具影响力工程评选当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武汉-广州高速铁路工程、武汉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天兴洲公铁大桥、武汉汉口江滩、广东科学中心、晋东南-南阳-荆门 1000kV输电线路工程、武汉长江隧道以及沪蓉西高速公路四渡河特大桥当选。这十项工程,展示了“武汉设计”世界领先、全国第一的实力,是武汉设计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世界通过了解这些标志性工程来了解武汉工程设计产业的综合实力,武汉通过展示这些工程来宣传武汉设计品牌,奠定中国工程设计基地的地位。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就是集成 这些国际顶级设计院的各方优势,通过组织综合设计,提供区域开发设计方案,从而做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整个双年展期间,举办了4场专题活动: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开幕式、百年金融建筑首发式、闭幕式。6场高峰论坛:艺术城市论坛、第三届武汉勘察设计行业院长论坛暨工程设计产业高峰论坛、201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中国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家高峰论坛、生态城市及绿色建筑国际高峰论坛、武汉市委常委中心组(扩大)报告会暨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闭幕式。二十天的展会,不管哪天来,你都能享受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组委会特别邀请了部分武汉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院士、大师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在现场开设3场“大师讲堂”,讲述行业前沿内容以及经典工程背后的故事,揭示工程设计的“奥秘”,培养市民的审美情趣。
同时,本次展览设置了16个企业主题宣传日,由来自水利、电力、铁路、公路、煤炭、汽车、市政、轻工、建筑、冶金、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龙头设计院自行筹办,讲述设计以外的故事,在展会现场向市民秀“绝活”。
双年展延伸
——《画册》首发和应邀赴德国展出
按照国际惯例,双年展结束后,市城建委、湖北美院精心编辑了《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画册》,既作为艺术档案永久收藏,也作为持续宣传大武汉和以“武汉设计”、“工程设计之都”为代表的武汉城市文化新品牌的载体。展览画册的装帧设计折射出双年展所具有的里程碑般的意义,并展现出新时代武汉的城市文化形象。2012年3月8日两会召开期间,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画册》首发式,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武汉市副市长胡立山、市城建委主任王立出席了首发式。首发式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丽敏主持。参加首发式的省内外媒体有50多家,武汉市还向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以及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代表赠送了《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画册》。首发式后,武汉市城建委领导与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有关领导就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商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领导对武汉“申都”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支持和关注。
德国慕尼黑大学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评价,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将工程技术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在国际设计展上尚属首创,展品不仅是工程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高,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独树一帜的。回德国后,赫尔佐格先生盛情邀请武汉设计双年展赴德国展出,并专程来汉与王立主任商谈。经初步商定,“武汉设计双年展”将于今年11月底、12月初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慕尼黑举行。同时,今年是武汉——杜伊斯堡建立友好城市30年,市政府拟将武汉设计双年展在杜伊斯堡巡展,作为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使得“武汉设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 武汉双年展的效应
——为百姓营造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展会期间,住建部副部长郭允冲、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德国慕尼黑大学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科恩主任、中国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会长王素卿、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中国香港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台湾地区著名专家学者、淡江大学教授黄瑞茂等来汉参观、演讲。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武汉设计双年展很精彩、震撼,工程设计产业非常发达。武汉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武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产业优势,希望武汉尽早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部地区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支撑点。在增强软实力方面,武汉有着诸多先天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陆路交通中心和大的航空港正在形成,武汉的水系和绿地等自然禀赋很好。武汉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百姓营造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
双年展期间,市人大、政协、参事室、建设单位纷纷组织参观展览,各大专院校将课堂放在了展厅,聆听大师讲座,一睹大师风采。人民日报、建设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城市杂志、汉网等主流媒体不间断的进行了连续报道,使双年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双年展,参与双年展。
五 武汉双年展闭幕后的思考
——探求城市与艺术的平衡
从古至今,优秀的工程从来都是与艺术相伴而生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已公布的七百多项文化遗产,全部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工程遗址,从众所周知的金字塔、希腊神庙、北京长城到鲜为人知的肯尼亚拉穆古城和巴拿马加勒比海岸的防御工事,它们不需要任何语言就阐述了一个真理——工程之美才是大美。当今中国,艺术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毋庸置疑,设计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唯一途径——最美的城市一定是“设计之城”。
双年展荣获了第七届“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留下的精彩和震撼,展示了武汉“设计之都”的实力。武汉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未来的城市群不会按行政划分,而是按资源禀赋、按整合资源的能力来划分。武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产业优势,潜力巨大。武汉将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部地区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支撑点。在增强软实力方面,武汉有着诸多先天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陆路交通中心和大的航空港正在形成,武汉的水系和绿地等自然禀赋很好。武汉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百姓营造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本次双年展作为武汉设计双年展的第一届,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功,为我们今后长期持久的进行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设计双年展,让世界认知武汉,使“武汉设计”、“武汉设计双年展”、“工程设计之都”的品牌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新品牌并走向世界。
历时20天的双年展,对“城市面貌如何再创新”提出了更深的思考,也为“复兴大武汉”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精彩点评
金德钧:城市化委员会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
我看过武汉的双年展,感觉确实用心良苦。在城市设计的方案当中,有建筑产品设计,有区域设计,甚至有单体工程的设计,但无论哪一种设计都需要综合考虑。武汉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把设计界方方面面的力量根据需要组合起来,达到综合的效果,也就是用优势互补替代无序竞争,这个想法非常好。
我们城市化委员会在这次峰会上启动了“寻找中国城市个性”的活动仪式,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到一个城市首先看什么?就是看建筑,看你这个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把一个建筑的个性从设计大师的想法,变成一个现实,成为一个地标,如此积累成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当然城市个性还有很多方面,最直接的就是建筑。所以武汉走的这条路,就是想把武汉这个城市,通过他们的设计优势,建成一个在全国有个性的城市。我非常希望这个目标能够实现。武汉有山有水,有许多湖泊,怎么利用好这个自然条件,把武汉建成工业城市,也建成非常有特色、有个性的城市,我非常期盼。现在好像离这个目标还差的很多,希望产业联盟多发挥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多做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