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梁鸿:城市化的伦理首先是人的完整性
时间:2013-05-30 13:13:2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b217d8ead5e47677710455ae762997b9.jpg

     4月21日,梁鸿新作《出梁庄记》在京首发,这本新作被视为作者前一本书《中国在梁庄》的姐妹篇。评论认为,《中国在梁庄》以梁庄为缩影观察中国,《出梁庄记》则把视角扩大到城市,从城市反观梁庄,展示的不仅仅是梁庄的世界,还将一个“隐形的中国”带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梁鸿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中国。
    在接受《城市化》杂志专访时,梁鸿表示:“我们亟需塑造一种社会观念,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一样有尊严,两者并行不悖。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歧视农民工、不歧视农民,不歧视我们的故乡。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动员和观念的重新提升,也是多个社会层面伦理的再次建立。”梁鸿认为,城市化的伦理首先是人的完整性。

《城市化》: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您认为这会给梁庄人以及散布在中国的梁庄人带来什么?

    梁鸿:这番话表明,政府正在努力以比较广泛的方式覆盖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这值得我们高兴,也值得肯定。但作为农民本身,应该让他们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并且这种制度应该和作为市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两个同等水平的制度。现在,国家对农民有很多社会保障,比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非常好的,也要看到,目前的保障制度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不够的。比如,农民进城打工后,孩子还要在户籍所在地上学,造成孩子和父母长期分离,这其实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之一。我们要塑造一种社会观念,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一样有尊严,两者并行不悖。这种观念的重新塑造非常非常关键,否则,很难改变对农民、农村片面的、歧视性的理解。

《城市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农业文明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是农民,很多人三辈之前基本上都是农民,为什么我们还会歧视农民呢?

    梁鸿:对啊,追问我们自己,为什么呢?我想,其中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观念层面。小的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脱离农村。因为农村最穷,农村最苦,农村最劳累……农村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受苦的地方,的确也是这样。所以,要重新塑造一种观念,农村并不是最苦的,农村生活也可以美好。在这里,人们能够和大自然接触,能够和山川、河流、土地接触,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享受。如果有这样的一天,农村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要改变这种观念并不困难。现在不是出现一股逆城市化的潮流吗,很多先行者,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具有独立思考的乡村建设者在重新进入乡村,重新寻找乡村的活力。这个活力包含多个层面,有经济利益的活力、建筑方面的活力、生活传统的活力。他们在不断激发乡村内在的活力,使得我们把眼光重新投到乡村,发现原来乡村那么美,原来乡村包含着我们的过去——情感的过去和生活方式、生存意义的过去。也许有一天,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想去还不一定就能去呢。这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就是今天我们这样一种观念并不是为了仅仅让生活更美好,仅仅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而是为了我们精神的完善——亲近自然、热爱地球、热爱农业。

《城市化》:您认为要消除这种歧视,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梁鸿:我觉得首先是制度,其次也包含着我们每个人的伦理观。作为工厂老板,当要求工人早七晚七、甚至是早七晚九、晚十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工人的孩子?或许因为大多数工人没有将孩子带在身边,自然就不考虑了。那么,是否应该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来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呢?比如,他需要老婆、孩子,需要家庭生活,需要休闲时间。如果这样,就不会那么严苛地或者说那么高效率地要求工人不停地劳动了。像富士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工人自杀?我想,这其中不乏富士康工厂高强度的劳动,使得工人只是作为一个机器、一个零件、一个生产工具,而不是作为一个人提供他应该有的正常生活,尽可能多地给他一个空间、时间。富士康如此,小工厂就更严重了。另外,很多工人往往靠加班来挣到足够的钱。这说明,8小时工作得到的工资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也说明一些工厂的伦理是沦丧的。
    在这方面,我还是认为首先制度要跟上,另外企业主本身的道德水平需要提升,要让他们有回馈社会的意识,而不是让逐利没有任何约束。这个约束包含外部制度的约束和内在心灵的约束。农民进城打工是挣了些钱,同时也掩盖了户籍制度下对他们以及他们子女的伤害。这个制度多年来造成全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对农村的抛弃,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抛弃。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是一个抽象概念意义的问题,它慢慢塑造了一种新的、逐利的、完全功利化的、道德失衡的良心破产。
    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歧视农民工、不歧视农民,不歧视我们的故乡,去真正地爱我们身边的亲人。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动员和观念的重新提升,也是多个社会层面的伦理的再次建立。我认为,城市化的伦理首先是人的完整性。

《城市化》:在您的实地调查中,伦理的缺乏给外出打工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梁鸿:青岛那边有很多电镀厂,一般金属扣电镀需要把氰化物稀释在溶液里才能够把铜、银、金溶解,再镀到各种首饰上。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蒸汽,这些气体是剧毒的,需要排风设施才能够比较好地保持环境。然而,那里的很多工厂非常简陋,不能提供这些设施。我的一个亲堂弟在班上直接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我俩小时候特别亲,我特别想调查一下他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
    我是偷偷说了情才进入电镀厂的。在弥漫着蒸汽的雾腾腾的车间,堂叔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死去的小柱也在这工作了五六年。我问堂叔为什么不戴口罩,他说,口罩太重了,而且有湿气,让人感觉呼吸不上来。一般新工人会戴上两天,老工人都不戴。我看到堂叔的脸有点浮肿,那应该是一种轻微中毒的倾向。也许是他的身体比较好,感觉不明显,而小柱却没能顶住……这让我感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如此重的污染,为什么主管部门视而不见呢?
另外,这个大厂区有两千对(夫妇)工人,只有一对工人的孩子跟着父母一起生活,他就是我堂叔的孩子。我曾在《中国在梁庄》里写过,堂叔的大孩子因为留在老家淹死了,后来生了第二个孩子。为此,堂叔找老板求情,说再也不能失去这个孩子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老板同意了。其他工人也去找老板,但老板坚决不同意。因为工人晚上至少工作到七点钟,幼儿园五点就放学了,这中间的两个小时谁来管孩子呢?他只好在门卫室玩。万一出什么事,谁负责呢?所以,那1999对夫妇至少有2000到3000个孩子,都无法跟父母在一起生活。
    晚上,堂婶总是睡不着。她说,自从宝儿死了之后,晚上12点之前从来没有睡着过,宝儿就是他的大孩子。堂婶是一个风风火火、特别能干的人,总是把家收拾得很整齐。孩子死后,她整个身体就垮掉了,经常拉肚子、晕倒、胃疼。为了再要个孩子,她好几年没上班。
    在日常生活中,梁庄的乡亲们都特别开朗,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高声谈论梁庄的事情,但绝口不提这些悲伤的事情。可是,他们精神内层的伤痛还在。我从来没有和堂婶提过她的大孩子,但每次聊天,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自从宝儿死了之后……”。这说明,这件事一直在她心里压着,随时都要蹦出来,只不过生活没有给她机会去诉说,她也没有机会流泪而已。这样一种悲喜交加的生活,这样一种分崩离析的生活,是钱无法取代的。这些让我感触特别大,也是我不断呼吁城市化的伦理要强调人的完整性的根源所在。
    对于我而言,我的能力在于书写,我要把当代农民、农民工书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