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难?
时间:2013-08-05 10:49:4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又到一年毕业季!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料统计,2013届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达到699万,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人,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如何突围?7月9日上午,主题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难”的城市化茶话活动在住建部举行。围绕着这一热点话题,大学教师、企业家从教育体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探讨。

嘉宾: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
林秀伦:北京国伦海事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林如宁:永清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陈妍孜:北京方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
李艳峰:汇思(人力)资源集团京津地区副总经理

话题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难?难在哪里?

    李迪华: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在规划设计行业里面,今年是两难,一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人才,二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今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用,而社会需要的人又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伪问题。第二,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过去15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失误的后果,我们把高等教育发展盲目地等同于大学升学率和追求高学历,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二是高学历的人太多了。高学历的人太多了之后,导致了企业用人成本增加,所以企业不愿意用这些人,从这一点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个伪问题。第三,今天参会的嘉宾中有两位浙商,浙江人从来不愁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天生具有很强的自就业能力、自创业能力,而我们今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就业能力,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大学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走进社会去实现自己的就业。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韩林飞:我同意李院长的观点。我和李院长都来自大学,我们都深有体会,现在就业是一方面,教育是另一方面,这两方面的脱节非常严重,很多老师对实践、对社会不了解,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机关、管理部门,还是原来的思维定势,使得教育没有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进步。我们一直谈与时俱进,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和市场的关系,现在看来越来越有问题。比如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教建筑设计的,自己不做建筑设计,这样教给学生的实践知识就比较弱。第二,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教育是血脉式的家长制的,学校教育是长官意识制的,总在代替别人做事,代替别人思考,孩子总是“被教育”。许多孩子本来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动手做航模,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车工、高级技术人员,但家长要让他考大学,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培养人才的市场氛围和市场环境。孩子被上小学、被上初中、被上高中、被上大学,永远是被动的状态。即使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被动的,是家长选的。对这样的被动状态,他们往往感到很委屈。当自己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他们会很激动地说,这是人生当中第一次做自己的选择。可悲啊,多么可悲!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适应市场的意识,建立一套他们适应市场,对市场自我价值判断的体系。
    如果大学毕业就当公务员,这就是对的吗?是出人头地吗?是好的吗?这么多年,还在粉饰学生去考公务员,一个岗位多少万人去争,这是社会的悲哀。为什么不能让毕业生自我创业?前两天有个报道,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生,注册公司做包子,现在发展了150多家连锁店,收入超过三亿元。那么,他上这四年大学有意义吗?也许可以说他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如果四年前他有这样的机会开始创业,那么,他会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解决多少就业?为什么非要把他圈到大学里来?为什么没有舆论来支持他?我想,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分配不出去的原因。
    还有李院长说的学校扩招,各个学校不是要求扩招,也不是说有这样的人才需求,而是被扩招,是被动行政命令的结果,教育完全行政化,脱离市场,脱离实践,这是导致今天就业难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另外,教育的人性丧失,让孩子像书呆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之前就拼命学习,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下来,失去了竞争力,没有顺应人性。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有问题,这逼着大家都要走独木桥。可以统计一下,今年毕业的600多万学生,留在北上广的有多少,脱离北上广的有多少。毕业生都想去城市化率高的城市,强的地方,都不愿因去小城市、小城镇。都想找高端岗位,都不愿因去普通岗位。所以,当北大毕业的那位卖猪肉的先生见诸报端时,大家都嘲笑他还要去解救他。虽然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用处,但他自食其力,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本本份份地做工作,不违法,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应该得到社会认可。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上世纪 80年代,我们的政策是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那时候靠的是行政命令、国家计划,现在是市场经济,当一线城市的土地、人员成本都很高的时候,就应该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现在,中小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匮乏。我认为,如果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解决就业、人才培养等问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李艳峰: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最主要是缺少技能型人才,现在我们外包的很多企业都招不到技能型人才,招人很难,包括我们做的任何一家大的客户也好,像诺基亚等等。说白了,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生产线上工作,而中职、高职、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又很少,并且他们的专业也不是很强,没有按专业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些就是造成现在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就是说,两者得不到相互的匹配。

    林如宁:我1991年大学本科毕业,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应该属于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们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子。现在突然发现对这个世界有点理解不了了。我看我女儿为了中考,就是天天做题。现在,大家都在抱怨,说本科变成了高中的延续,这就麻烦了,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个过程被动的参与者,又是积极的推动者。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我们要让孩子上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否则就上不了好的大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了。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都很被动,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实际上,立国之本是人才,最近刘亚洲有段讲话,他说,美国最可怕的不是军队,不是硬件、软件,而是精英人才。我觉得,作为国家来说,应该有人才计划,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像大学,本科就得调整,像我学那么多理论,这么多年根本就用不上。孩子们也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学习。我跟女儿聊天说,如果说现在你学习是为你自己,这句话好像不对,说你现在是为我学习,是为家长学习,好像也不对。我觉得人才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素质:一个是人的基本素质。中国人的基本素质特别难建立,随地吐痰是几千年了,短时间可能改不掉,但在道路上扔烟头、扔垃圾,这要让城市付出多少成本?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很关键,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我们公司很想招大学毕业生,一般来说,通过一定考核进入公司后,我们花三四年时间进行培养,能干活就干,不能干就让他做点别的。可是,往往培养了两三年后,他们就离开了,因为现在变化太频繁了,技能跟社会的脱节,让他们必须不断跳槽来包装自己,大学生就拿单位去包装。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私人企业实在是伤不起。另外,很多本科毕业生,编程编了两三个月,却拿不出东西来。现在我们招的人,连大专都不是正宗的,有的就是高中毕业后经过培训的。我公司有专门管人力资源的,就负责招人、面试。这个工作是不能停的,往往通知一百个人,来面试的只有二三十人,再挑一下的话,概率就很小了。所以,招人让我很头疼,可是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说缺工作,所以这是舆论导向问题。希望通过城市化杂志这个平台,能够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提出一点建议。

     林秀伦:我觉得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是不成功的,我很质疑教育产业化。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教育就是免费的,再往前,教育也都免费,现在教育改革后反而收费了。另外,小孩在小学、中学拼命读书,进了大学后突然轻松下来,人到了成年以后,能去很好地读书,却不让他去读了,还要让他掏钱才能做到,要知道,这时他们还没能力赚钱。另外,掏了钱还不给他教育,就为了考大学,过这个门槛。再看看美国的教育,进大学很便捷,想出来却很难。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更多人进大学的机会呢?而且,这样的高门槛造成进了大学的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毕业后,尽管知识和技能还很局限,找工作的时候却高高在上,觉得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我没读过大学,我也不看重学历,我看人只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实际不实际,思想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我注重这一块,我认为我们国家也应该注重这一块。我认为,教育就应该免费。因为教育的成本有两部分,一是教室等硬件设施,土地是国家的,盖房子的成本很低;另一个是教师的工资,这也是国家给的,纳税人给的。像书本等学习用品,可以找几个企业免费提供。如果不收费,谁都可以上大学,就不会存在就业难了,而且每个人都会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不想继续上了就去找工作。现在的教育体制不仅造成就业难,还培养了一批庸才,浪费钱财,所以,教育体制必须改革。
     此外,我认为在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是这样,应该免费看病,住房由单位供给职工免费住,不需要购买。这些都是国家体制造成的,要改革。不改变体制都是空谈,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话题2:关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观点认为,两者的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院校老师在人才培养上是如何把握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企业招聘,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会被录取?最看重大学生哪些能力?

     李迪华:今天我们教师就坚持一点,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抛到社会上,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很痛苦的,如果我把时间花在基础好、学习用功的学生身上,他们肯定可以出更多的成绩,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因为我只带研究生,我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基础差、思想已经被本科教育搞乱的学生身上,这对我来说非常痛苦。我之所以说我们学生不愁就业,首先一点是从教育这个环节上保证一点,没有不合格的产品,能出去的肯定都是合格的,基本做到这个,我不敢说100%,至少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刚刚韩老师提到一点,今天学生的不合格,首先是教师的不合格,今天在教师岗上的老师有两种情况,一种没有接触过社会,自己没有实践经验,还有一点是不负责任。不负责任有主观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是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赚钱上了,没有投入到教学。
    还有一点,扩招导致老师工作量过重,没有心思投入到教学,没有时间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这实际上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绝对没有办法解决的,就是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人,意味着学生必须有独立的人格精神,自由的思考精神,还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三点在我们的教育里面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培养出的本科生不但所学不多,而且脑子是混乱的,思维是混乱的,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知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标准才能做判断,不知道什么叫逻辑推理,使用的语言都是堂而皇之的,自己都不明白的一些空洞的理念,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感到很痛苦甚至绝望的地方。

    韩林飞: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的就是独立的人格,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任何事要有职业的态度或认真的态度,这样,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兴趣最主要。

     李迪华:不是兴趣最主要,我对我的研究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反复说的最主要的两句话是,首先你必须把自己当成年人,然后把自己当一个专业人士。已经到研究生阶段了,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成年人,还不知道把自己当作专业人士,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这些东西还需要研究生老师拍桌子、砸椅子来提醒。今天我们的本科教育,别说企业家,我当老师的都痛苦到这种程度,你说那些企业还能靠这样的人来创造效益啊?我深深地知道企业家们的痛苦。

     林如宁:所以,对我们来说,把一个人当三分之一用,这样,心态才会好点。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孩子一直长不大,在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围着,是圈养的,不像我们小时候是放养的。他们没有成长的概念。像我现在在新疆做煤矿,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大专或者本科毕业,我们的项目给他做了三年了,但是他们学了专业,在野外工作三年多了,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专业基本的认识,某些方面还不如我这个外行。我想,这些都与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等非常有关系。对于李老师的绝望,我觉得需要在高考体制、人才培养方向方面调整。就我们企业来说,招聘员工第一看重责任心,其次才是技能,因为技能是可以培养的。

     韩林飞:除了人的基本品质之外,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一直强调让学生对专业要有兴趣。我曾经有个本科学生,当时已经大三了,他来找我,说学这个专业很痛苦。这个现象在所有学校都有,但又没有去诉说的地方,学生往往认为老师高高在上,彼此不可能成为朋友,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国外,学校专门有一个adviser,就是顾问,学生有专业的、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顾问,顾问会告诉你该怎么办,包括适不适合读这个专业。对于这个学生,我问他对什么感兴趣,他说对计算特别感兴趣,由于大学只有一年级可以转系转专业,所以,我专门找校长特批把他转到理学院。他的数学确实非常棒,后来又读了金融专业,现在在香港做精算师,相当厉害。他再次见到我高兴极了,很感谢我帮了他。从这件事上,我更坚信,只有找到兴趣,才能做好事情,否则只把专业当饭碗,那就只能庸俗,当然,庸俗也没什么错。
     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对什么都不能深入研究的学生。还有就是像交大、工大的学生,有的高考成绩离北大就差个十分、二十分,心有不甘,始终找不到北。这种学生最可怕,心理很不正常,开动不了他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不投入。

     陈妍孜: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招聘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就是像韩老师说的眼高手低,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拿很高的工资,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从毕业开始,找工作就不停地跳槽。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面试都很好,他们看起来理论知识很强,我们是说不过他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还不如别人。我们希望招聘的是踏踏实实做事情、能扎下去的人,这就是我在招聘过程中最深的体会。

    李艳峰: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是看中能踏踏实实做事、发挥个人特长去做事的人,确实现在很普遍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的现象太严重了。

话题3: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前景最看好的本科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而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美术学,被认为是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份报告说明了什么?

    韩林飞:一个产业结构比较成熟的社会,各个专业的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学校的增长量也是一定的,学校会根据市场的量来调节专业的分配,每个专业的收入、每个专业的好坏基本上是稳定的。我们中国特别奇怪,不需要的专业学校拼命办,比如像艺术设计专业,每个学校都有。所以,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不叫学生了,也不是什么毕业生了。这只是为了解决学生上大学,学生被上大学了。同时,学校收钱,考分低的学生有学上,何乐而不为呢?可是,这是挂羊头卖狗肉,管用吗?到最后还是要报复社会。

    林秀伦:如果教育免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为了钱,为了收费,就办这个专业,原因就在这里。

     林如宁:对于这个报告,我觉得分析得有道理,前几年热门的东西,现在过时了,这还是和我们中国总是搞运动式有关。像报告中说到的地质学这一块,正好我们国家现在是断代,老的那批人现在快退休了,年轻的还没接上,我觉得这个专业前景很好。

     李迪华:这个问题还是教育理念大家跟风的问题。父母把对子女的愿望变成对子女的寄托,这是第一。第二,大学不负责任,为了迎合社会的庸俗的需要,办大量的投入成本低、学生学不到真本领的专业,比如环境艺术,这是最典型的专业。全国有一千多所学校办环境艺术专业,因为这个专业是最不需要投入的,并且好像还真学了一点本领,原来画得不像样,现在像了,但是跟社会是完全脱节的。我们现在有大量类似这样的专业,其实一门课就能解决。
     学校的不负责任还包括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的专业上,一直以来,建筑学专业坚持一点,什么都能做,后来变成城市规划专业什么都能做。以前,学建筑设计的人能做城市规划、空间设计,现在变成城市规划的人能做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按理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结果发现,培养出来的人还是不适应实际需求。这三个专业同样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比如,城市规划要学社会学、空间设计、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的规划,国土空间的规划,这是景观设计专业。在城市化领域,同样要把这三个专业分别定位好,发展好,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我们这么多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专业,最后培养不出能够适应城市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我觉得,首先就应该拿住建部开刀,要重新定位住建部和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没有一个专业可以认为不经学习就可以什么都做,学建筑的可以做城市规划、做空间设计,学城市规划的可以做特质空间的规划,当然城市规划现在是本专业的没学好,学了一些花里胡哨的空间设计做图的本领,而做空间设计真正需要的专业基础又没有学好,现在的教育整个是拧巴的。

话题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面对“最难就业季”,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迪华:这个问题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非常巨大的就业市场,这个问题要解决很简单,首先我们的学生,把自己当人,放下架子。作为人,我们永远面对的都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当架子放下来、观念改变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我还可以做自己没有学过的事情,原来我还可以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原来我还可以做过去我认为做不好的事情,我现在都能做好。专业不重要,如果大家都这样去想,把自己当一个成年人,当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成年人之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我特别佩服浙江人,2001年,我去斯洛文尼亚,遇到一个36岁只有初中毕业的浙江妇女,她讲的浙江话我听不懂,普通话也只能听懂几句,我问她为什么出来,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我也出来看看。我问她在这里做什么,她说在她姐的餐厅帮着带孩子、盯餐饮。2008年,我又到斯洛文尼亚,很巧,又碰到她了,7年之后,她居然自己当老板了,在斯洛文尼亚开了一家面积200多平米的餐馆,然后把她的亲戚也带出来了,生存能力特别好,这有就业问题吗?从这位浙江妇女的身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就业问题。

    韩林飞:我觉得这涉及人的自我精神和自我实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踏实肯干、肯奋斗的人,不需要高高在上、忽悠大家、作威作福的老爷们,这是一百年前鲁迅说过的话。解决就业难,我的建议是,大学生要放下架子,实际上不是就业难,是认识转变难。

    李艳峰:针对我们企业用人方面的需求,我的建议是要适应社会环境。现在,很多企业搬出中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工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人工费用太高,另一方面,真正的产出却没那么高。

    林秀伦:大学毕业生应该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有什么事干什么事,不要只盯着做公务员,一定要有志做企业家。另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很多毕业生宁肯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工作。所以,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我们当初从家乡出来也是从小事做起,不断摸索,慢慢把企业做起来的。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什么也做不成。最近,我注意到家政这块很需要人,但很多人怕被看不起,不愿意去做,其实家政就是干办公室的工作,在单位机关坐办公室不也是做家政吗?只是好听一点罢了。
我认识一个老板,他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这个小孩很调皮,不想上学,到了国外后,也没去学习,一年之后,他辍学了,在美国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的产品是供给他爸的,他知道他爸总到美国进口这个产品,价格很昂贵,所以,他想在美国开一家。他爸并不知道,去进口的时候,采购说这个公司的产品好,价格也便宜。后来,他爸去拜访,才发现公司老总是他儿子。这是真实的故事,我听完了很受震动。所以,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去学什么,即使学了也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因为不懂才去学习,如果已经懂了,就不用学了,不是非要拿到大学文凭才能找工作。就业没有难的,难是难在现在的毕业生跟社会需求差距太大了,自身定位高了。

    韩林飞:今年就业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不景气,企业用工少了。就业比率在国企、大型企业、包括政府公务员只占30%左右,真正的就业在哪儿,都在民企、中小企业,这一部分占到70%。应该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和民企的发展。

    林秀伦: 现在,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了很多不该学的东西,毕业后就让扔掉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他们又没有,企业只好免费义务培训。现在税收这么高,对于企业来说,一般要用两三年时间进行人才培养,才能让他们胜任岗位需要。所以,在解决就业难问题上,国家可以出台政策,企业承担用人费用的30%,另外70%给予税收减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