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于今: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践
作者:于 今   来源:城市化杂志    时间:2008-06-13

【个人档案】

作者系“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组主持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面试考官。
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

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践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亦轰轰烈烈进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上海创意产业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上海市政府2004年以来所制定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推动,不仅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而且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每个去过上海创意园区的人,都会充满羡慕的目光,在大城市摩天大楼的夹缝里,偶尔可以看到紧闭大门的工厂、废弃破旧的仓库。但在破旧的外表之外,里面却可能别有洞天。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以浦东软件园为依托,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多样的艺术形式、健康的文化内容、现代的产业功能为发展主线,重点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因此,可以其为龙头整合目前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加强合作,共铸并共享“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品牌,形成优势,实现共赢。通过改造市内一批旧厂房、旧城区,上海不仅形成了设计文化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企业、机构前来参观投资,同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设计人才,使旧厂房和旧城区焕发了青春,并带动了产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北京798工厂在2003年初,不到一年,画廊、酒吧、服饰店、杂志社等艺术或时尚的商业机构增加到了约40个,艺术家工作室30多个,基本改变了整个厂区的环境气质。时尚小资、前卫青年、外国文化掮客使这个多少让人有陌生感的工厂变成了北京最时髦的活跃地带,仍然保留着部分生产的工人们照旧上下班,或恍然地打量着这些突然多起来的“外人”。他们或兴奋或听之任之的神色都在提醒着这个环境,现实正在改变着过去,不仅是情调的改变,甚至是798所代表的工业城市的整个逻辑要被完全改变。创意产业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为当地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城市,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不仅保留了城市历史风貌、也降低了城市改造成本、提升了城市品位。

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更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其发展历程曲折漫长,直到90年代后才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推动,改变了城市更新的投资方式,由“投入型”转向“产业型”,房地产的效益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形象工程

许多城市大量存在形象工程,由于急功近利,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离实际而上马,多因建设资金不足而造成长期大量拖欠工程款,为以后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和沉重负担,导致当地城市由强变弱,居民由富变贫,企业由盛变衰,甚至破产;大量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弱势群体转嫁负担,造成全国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问题二:扭曲社会关系和利益结构,催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城市更新的博弈中,存在着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对弈者。居民的要求是保护租金收益或对损失租金收益给予补偿,开发商的追求是利润最大化,至少获得行业平均收益,而政府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政绩。

现实中,城市更新意味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巨大变动和重新构建,尤其是强制性搬迁,往往造成社会基础和城市文化的撕裂和损坏,社会各方面成果的完全灭失,以及因采取手段不适当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以功能区规划、大规模城市清理重建及城市高速公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运动,然而,更新运动始终伴随着激烈的反抗。
更新方案,将是这三方利益平衡的合约安排。

问题三: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也是城市竞争优势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没有了故宫和四合院的北京,将很难与保存完好的罗马、巴黎并称为人类文化古城;没有了泉的喷涌、没有了水的韵致,济南引为自豪的泉城就会在人们的认知中被抹去。

有的城市将古建筑拆除,建起仿古建筑。要知道,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也是赝品,而且这种行为割断了城市的文脉,破坏了城市的意象,使城市在所谓现代化的同时,失掉了沉淀数百年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失去了城市独有的特色。

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进一步思考
 
延续城市文脉,继承工业遗产

在我国,作为20世纪数量最大的建筑遗产——工业遗产,因为既非古建又非文保对象,而且往往由于形象太“寒碜”,与飞快“长大、长高”的城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而成了旧城改造的重点对象——往往是用推土机推平了事,这种处理方法和态度无疑是简单而粗暴的,毕竟,城市的发展不应以割断历史为代价。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业遗产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审美意义,更能满足文化产业在各方面的巨大需求。

如城市更新中最令政府难以处理的工业遗产,正好满足了文化产业对于办公、创作场所等的空间需求,设计、艺术以及出版影视等产品展示和推介需要的场所需求。再如,工业遗产的特点是大尺度,结合一些工业元素整体包装成为公共活动场所,如城市公园、主题公园、电影院等,对满足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可以结合工业遗产的部分空间,以艺术创作为基础,开一些酒吧、餐厅等商业和日常生活及娱乐设施,进行城市与空间设计的商业化运作。

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但又不能仅仅成为资本。在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创作城市,在创新城市的过程中创造城市,把发展创意产业与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创意产业与旧城改造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让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乃至整个城市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一件文化产品。

从产业的划分来看,很难将创意产业划归到传统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中,创意产业是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结果,也是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体现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趋势。

创意产业最大的投入是以人的创造力为标志的知识产权、并依托现代的互联网和电脑技术作为工具,因此,它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助推创意经济升温。以典型的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与此同时,现有制造业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的劣势显露无遗。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制造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才能改变目前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唱“主角”的局面,推动第三产业优化与升级。

另外,我国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巨大。以电视产业为例,它最清晰地体现了供需失衡,我国该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以儿童节目为例,我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如果有创意的儿童节目出现,很可能会像超级女声一样,引发巨大需求。此外,我国目前有5000万左右的网络游戏玩家、手机用户超过3.6亿,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这些都是不可小窥的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作用巨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所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据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工业品外观设计上投入1美元,将能得到1500美元的回报。可见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因此,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应实施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若干重点行业(主要是工业与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强化品牌战略,包括做强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创意企业品牌和创意产品的品牌,从而极大地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从“经营”走向“创意”是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

城市既要增强硬实力,改善硬环境,又要增强软实力,改善软环境。我们不仅要让城市强大起来,而且要让城市美好起来。在城市资源体系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但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创造力资源;在城市资产体系中,人力资产是第一资产,但最可宝贵是人的创造力资产;在城市资本体系中,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但最可宝贵是人的创造力资本。
加强城市能力建设,要求增强城市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经营能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城市创造力,即城市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意城市和创新城市。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经营城市理念,而且需要创意城市理念。新城市运动应当内在地包含创意城市运动。

在城市分工体系中,已有肢体型城市和首脑型城市,体能城市和脑能城市、体力城市和脑力城市之分,但创造力城市将成为最高级城市。片面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片面强调科技创新,或者片面发展高新文化产业,片面强调文艺创新,只是半脑城市。只有高新科技与高新文化、创意社会与创新型社会和谐发展,才是全脑城市。

在新城市运动中,从体能城市走向脑能城市,从半脑城市走向全脑城市是其战略选择,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高新文化产业,走向知识型城市和文化型城市,是其优先方向。创意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正在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

1、打造创意产业链,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政策的同时,要广泛吸取各地在政策制定和创新方面的有效作法,灵活制定相关政策,关键是发展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

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分属文化、文物、广电、新闻等部门,政出多门,管理重叠,建议合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组建单一的行政部门。如由于体制原因暂时难以做到,可由政府内部设跨部门的、拥有管理职责的联合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行使统一管理。如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8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3、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也是城市竞争优势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底蕴和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与政府之间进行“自我循环”,而政府之间网格化的行政壁垒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极大地消耗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突破体制瓶颈,加快制度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议政府积极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重点是降低准入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打破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对文化产业的过度干预,专注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一套全民创意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创意社区、创意社会,让创意走进百姓生活中。

4、实施创意人才战略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建议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引有创意思维和灵感的专业人才;对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或高级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完善分配制度,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充分利用我国各类教育资源,打造多层次、多规格、多手段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公共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5、设立发展专项基金

建议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优化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通过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匹配的基金使用办法,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奖励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创意产品,放大基金的投入效应;实施制度创新,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依法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水平和质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收购、兼并各类文化企业,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充分利用市内老建筑培育创意设计园区

城市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政策,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市场导向和场地空间。譬如通过改造市区工厂搬迁后的老厂房,将一些历史建筑保留外貌,内部装饰成颇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设计中心等,这样既可保留文化建筑,又能给城市旅游增添新景点,同时可加快推进都市型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财税收入。

7、积极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建设产业园区有其必要性。园区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利于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创意产业园区”怎么做?可以不新增用地,依托老厂房,利用工业用地,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创意产业园。在建园初期,对一些有基础的企业、基地授牌、正名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则不行。一定要通过园区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链,推广新业态。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5-19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