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论高新产业园区发展
作者:孙奇昌 金鑫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12-06-18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通过建设各类高科技园区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等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成为各地效仿的榜样。

    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率先取得成功,成绩显著,且特色鲜明。1980年,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约80公里的新竹设立了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一个以岛内外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依托、以科技创新研究为先导、以吸引岛外资金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创立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为目标,集研究、生产和出口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园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园区GDP始终占到岛内总量的10%左右,2010年园区的产值达到1.35万亿新台币。到2010年,该园区已经吸引高科技企业440家。新竹科学工业园以自己创新理念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我们认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很值得研究。本文将介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独到之处,并分析“新竹经验”对我国大陆开发与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启示。

    关键词:优势  劣势  特点  成功经验  尴尬

    新竹科学园被公认为亚洲三个主要科学园区(另两个为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新竹科学园区不仅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而且台湾当今10大企业当中有7家来自新竹,成为全球唯一成功翻版硅谷的科学园。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何以迅速崛起?它的优势、劣势如何?将给我国创新技术产业园区带来何种启示?这是我们本片文章所要追寻的。

优势篇

硅谷亚洲版:“三角合作”吸引海归人员

    台湾在对美国的硅谷、马萨诸塞州18国道以及日本的筑波等三个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后,最终选定了硅谷模式。美国曾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有4个与教育体系无关的原因,即: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的硅谷精神;创新得到足够的奖励;风险资本机制使高科技新公司得以脱颖而出;政府基本不干预,使企业家可以放开手脚。按照硅谷模式发展起来的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从硅谷学到和得到了不少经验。

    新竹工业园是按照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管下的“三角合作”模式所发展起来的。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也是硅谷模式的创始人之一)建议:新竹科技园应该吸引移居美国的台湾工程师回去创业,就像硅谷曾经从东海岸吸引工程师一样。台湾当局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邀请一批工程师和科学家回台湾参观,并为他们此行提供费用,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做法相当成功,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由从美国回来的科技人员开办的。

成长四部曲: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

    但新竹园区又不同于美国“硅谷”,有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由台湾岛内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台湾岛内资源匮乏,科技基础相当薄弱,资金不足,难以进行自主技术开发,必须靠引进外资,引进岛外的先进技术发展本岛的经济。我们可把新竹园区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 大规模基建、制定优惠政策阶段

    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 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阶段从筹划建园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这一时期活动的主体是台湾当局,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当局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以吸引园区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新竹工业园区管理局在对申请进入公司的审查内容包括:必须适合园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战略,招募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使用先进设备,无污染等。而对于符合这些审查标准,并批推进入园区的企业,当局都可以给予财政和税收上的优惠,如:园区内公司可以申请加入有当局设立的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或其它风险资本投资,当局投资比重最高可达49%等。

    2、 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本阶段直到1990年左右民间资本开始大量介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在1990年以前,园区的研发总经费基本上处于一个数量少、增长慢的时期。少量的研发活动也主要由当局支持的科研院所承担。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他们在东南亚的生产或销售据点。

    由于园区的技术外溢,园区附近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步增多。新竹地区原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照明设备业、玻璃业、陶瓷业、纺织业和化学材料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布局基本上都跟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微电子关联产业集中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力,其它工业部门几乎无一幸免地面临衰退。

    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方面,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新竹园区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园区研发能力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3、 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新竹园区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开发建设,园区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局支持的部分研发项目也在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时,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当局不再是惟一先进技术资源的代理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如1986年,外资占园区实收资本的比例为30%左右,而到1996年外资的比例仅为10%左右。跨国公司在台策略也较先前有明显的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与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与资金也开始输出国外,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园区开始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此外,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成长。

    4、 力图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园区基础资源已不敷使用,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也相应地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土地瓶颈,高科技园区开始向新竹园区外部扩张。同时,台湾当局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台湾当局力图通过南北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使台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科技岛。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 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特点

    1、 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新竹不仅有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师范学院等众多知名高校,还有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著名学术研究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2、 聚集了大量海外人才。截至2007年10月底止,新竹园区从业人员共有123558人,其中从事研发及创新人力约占14%,技术制造人力约占 47%。海外人才归台创业是新竹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园区的企业有不少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

    3、 形成六大优势产业。新竹园区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信、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占园区总产值的40%以上。园区产品销售收入总量2004年突破1万亿新台币,2008年达到1.25万亿元新台币。

    4、 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1、科学规划保障了园区建设有序进行

    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1994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用10年时间, 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良好的管理体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竹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年修订本。园区还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3、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 业区的发展而制定。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4、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589亿新台币(约17.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9%。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台湾当局也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 研发成效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 20%以上,2004年园区管理局资助园区36家企业的39个项目,资助总额达1.06亿新台币。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高科技厂商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 研发经费的投入,台湾当局计划自2010年起,推动《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预计每年投入两亿元新台币,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前瞻性创新研发。

    5、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除此之外,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园区内许多企业都留有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

    6、风险投资促进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台湾创业投资始于1982年,目前台湾地区共有200多家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平均持有1600万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对于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积极 影响,高技术产业是台湾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 大批著名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

    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1983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次年宏大风险基金的设立创建了台湾最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为鼓励民间风险资本发展,台湾“行政院”于1985年和1990年先后从“开发基金”中划拨8亿元新台币和16亿元新台币设立种子基金,通过台湾交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活动。台湾还积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岛内国际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地。为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台湾当局于1994 年开放了保险公司和民间银行的资金来开办创业投资公司,从而使风险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台湾对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实行税收优惠。1983年当局颁布了 《风险资本条例》,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1-4年的免税奖励。

    7、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

    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在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8、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

    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优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把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优势如下 :
1、产业群聚,形成上下分工产业链
2、 园区内提供多优惠政策
3、 大专院校使得人才济济
4、 “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园区的加速发展

劣势篇

    客观来讲台湾创造了亚洲的奇迹,被誉为“台湾硅谷”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作为台湾经济的辐射点,拉动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快速腾飞,也在岛内掀起了“工业园热”。近年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却逐渐走向萧条,台湾“行政院”近期更紧急叫停新的工业园区建设,更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前景蒙上阴影。

“台湾硅谷”逐渐褪色,面临发展尴尬,当局叫停工业园区建设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随着台湾“行政院”斥巨资推动五大经济旗舰计划,曾经对台湾重大经济建设有指标意义的科学工业园区却不断传出不利消息。面对多个县市积极争取设立新的科学工业园区,日前台湾“行政院”要求,除已核准的12个园区外,暂缓开发其他科学园区。

    尽管舆论及学者都强调,台湾目前的科学园区并没有达到泛滥的程度,“实在不需要限制产业聚集的形式”,但岛内媒体也认为,近年来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尴尬处境不能不让当局认真反思该怎样走产业聚集的路,叫停新园区建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曾经是辉煌的奇迹 

    作为台湾高技术产业的摇篮,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论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赞美都毫不为过。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经济刚起飞时,当地靠的还是玩具和小电器等产品的来料加工。1976年,当时“主政”台湾的蒋经国决定在新竹关东桥建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工业园区”,从而拉开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序幕。1980年12月15日,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到80年代末,以新竹园区为半径、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兴起,使台湾成为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微电子生产地,整个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因此彻底改变。据统计,2001年,占台湾总面积不到1/1000的新竹科技园区产值却占到了整个台湾工农业总产值的15%。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竹园区也成为拥有292家厂商和10万名从业人员、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台积电、联华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在此成长,全球80%的电脑主板、80%的图形芯片、70%的笔记本电脑、65%的微芯片产自这里。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新竹园区也因停电而暂停生产3天,结果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价格因为担心新竹科技园停产太久,整个半导体的价格甚至上涨了30%以上。

发展遇尴尬 

    不过,在最近几年,新竹科技园的光景却已是大不如前。一方面这种科学园区的模式已经遍布全世界,新竹科技园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单是台湾就有台中科学园区、台南科学园区、内湖科学园区、南港软件园区等许多家科学园区的竞争,使新竹科技园遭到极为强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陈水扁上台后,岛内经济持续低迷,大量台湾高科技产业开始移师大陆,连带着使新竹科技园本身也失去竞争力量。据一项“新竹科技园未来10年发展策略”调查显示,近80%的科技园内厂商有意赴大陆投资,个人电脑厂商则已经全部离开台湾。而人才的大量缺乏也令新竹科技园处于“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2010年3月,新竹科技园区推出了2000多个职缺,却只有1000人前去应聘,园内知名科技企业智邦科技甚至不得不因此暂缓兴建新项目。一边是人才紧缺,一边却是大量人才外移。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新竹科技园区,逾九成的科技人才不排除移居大陆。 

    此外,过分倚重硬件制造,缺乏鼓励创新的商业文化,特别是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受到挤压,也是新竹科技园面临的巨大困境。新竹科技园出现的“繁荣综合征”,如园区内外交通拥挤,缺少停车场地;因土地稀缺,只能盖高层公寓;附近地价炒得很高,很难再扩展,也使得科技园几乎没有发展的后劲。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劣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面对的劣势分别为:
1、 用地不足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 交通易堵塞
4、 产业饱和,前端科技不易发展
5、 人才流失严重,创新型人才匮乏,导致研发创新力度不足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策略

    伴随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曾经的辉煌和而今所处的尴尬地位,良好的应对方案必将实施,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进行转型与升级也是不可或缺的。

    面对“人口结构老化;产业成熟且成长有限;中国大陆园区的不断崛起和台湾园区竞争优势降低;缺乏创新型厂商进驻;环境支持力有限,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阻;代工产业生存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必将转型,而 “人文科技园区;由封闭转为开放园区;依托两岸合作、整合服务,打造创投平台;产业精益求精:生物医药,云端运算,绿色低碳”等将会成为其新方向。

    面对文化创新氛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需引进文化创意元素。

    首先,需要透过政府政策引导、奖励措施诱导、种子人员辅导,让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转向文化科学城发展,分别由两种模式解决:园区自我提升;周边附和发展。其次,藉由更多厂商积极投入文创活动,如透过历史文物保存来打造人性化休闲空间,此种模式为:企业带动转型。

    面对内需市场狭小,优秀人才环境缺乏,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需秉承两岸园区合作。

    对于中国大陆市场不断成熟,人才不断涌现,竞争趋势日益严峻的时代,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并不应因政治或者竞争,影响市场的有序发展,建立在ECFA之下的良好沟通体质,使双方互利互惠更为可行,“策略联盟,整案输出,区中园、姊妹园”等多方式沟通更为有效。同时通过两岸协商,人才的互补交流必不可少,这样可以使得双方人才互通有无。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塑造良好的训练机制、设计公平的绩效制度、执行有效的工作授权,也不可或缺。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5-20 04:18